回首大学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 )


那么只是有钱优势才能塑造独立的人格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 , 不是绝对的 。 但却是相对的 , 钱对于人类的工具作用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 在量力的情况下 , 用心的感受生活 , 努力工作 , 砥砺奋斗 。 都是可以去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的 。
生活中 , 工作中 , 感情中甚至于所有的时间里 。
那么上大学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哪呢?
普通人 , 定义是什么呢?
没有背景/没有好的家境/没有权势等等这些先天条件的人吗
在看了以上的回答后 , 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说 , 上大学的意义应该可以明确为:
看清自己的处境 , 承认自己的处境 , 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因为那些先天有优越条件的人 , 他们也只是处在了他们家族的轨迹中的一段而已 。 他的家境不是他创造的 , 他的权势不是他创造的 , 我说的是他生来就有这些的人 。 如果是后面才创造了好家境的人就不是先天有优越条件的人了 , 这部分人一开始也是没有的 , 这就是富二代的父辈 。 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 , 第一代往往都是从普通人开始的 。
先回答到这里 。
答主主页:http://dwz.cn/6uNFGU
想参与讨论 , 请戳: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9608157771215628.html

回首大学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文章插图

@jimused:
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 这个是管中窥豹 , 个人的见识 ,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招生数量的差异:不用说78年开始恢复高考后的本科录取人数 , 就是90年前的全国大学录取招生人数仅仅是现在本科达线的几分之一(大约1/3---1/5)而已.不是现在的高中学生水平高 , 而是当年本科录取人数少 。 八、九十年代 , 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 , 高考班级50名学生中仅有15-25名左右的同学会被本科录取 , 差的班级 , 也许只有3-5名学生被录取 , 录取率是极低的 。 这是当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结果 , 不是那些学生的智力水平达不到 , 所以被专科、中专学校录取 。 同样滴 , 中专、专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足的 , 所以 , 录取线也很高 , , 录取比例很低 , 很多人达不到分数线 , 不被录取 , 农村的去务农 , 城市的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 成为企业的骨干;但是 , 这些人的智商不因高考落榜比现在的上榜生低 。 在同龄人中也是很有前途的 , 这也是很多当年落榜生后来多次参与高考或者弃考后在事业上仍然很有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2、知识面的差异:大学是一个在基础知识上继续升华的殿堂 , 随着年龄的增加、高中前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积累 , 理解力增强 , 应用类或者研究类的学习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 记得我们上大学时 , 开学老师的第一课就是告诉我们:你们是将来社会的重要人才 , 大学是培养高级的管理或者研究人才的地方 , 我们的目标不是糊口吃饭、挣钱 , 二是掌握知识为企业或者单位创造价值 , 为此 , 大学的课程科目设置非常全面 , 比如纺织工程 , 就把从大学语文、应用英语、基础电工、高等物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有机化学、会计、管理、历史、等辅助课程及纺织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排的满满的 , 4年下来 , 除了几次校外实习外 , 全部是在校学习、在校办工厂实习 。 之所以这样说 , 是我的大学班主任亲口告诉我 , 你们当年的专业课程 , 现在的本科班 , 只有不到一半了 , 很多专业课 , 都是概论而已 。 当然 , 我可能是以偏概全了 。
3、社会环境的差异:新时代的孩子 , 没有吃过很多苦 , 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 , 上学时和工作后 , 喊苦喊累 , 没有认识到全面掌握学习知识的意义 , 只是很被动的去学习 , 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找到一份挣钱不错的工作 , 工作是为了挣钱 , 虽然他们天然拥有社会发展的红利 , 可是 , 也沾染了社会便利或者功利的社会习气 , 新的读书无用论不是表现在口头上 , 而是在工作上 , 毕业后找不到跟自己想所学的专业工作或者自己专业的工作挣钱少、辛苦 , 耳濡目染 , 他们更在乎如何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 找到挣钱的工作 , 并不在乎掌握了多少知识 。 况且 , 上北大的去卖肉、研究生去做城管等等极端的例子在社会上发酵 , 让人唏嘘 。 所以 , 现在的大学生养尊处优又充满焦虑 , 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 也是扩大招生后 , 群体现象的表现 , 也就是人数多了 , 你看到的大学生正好是表现不太好的那几个 , 精英你没看到 , 其实 , 当代真正的精英学生的比例 , 的确是不太高 , 也就是与当年80年代被录取的数量比率差不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