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连着阴天 , 说说古人是怎么做天气预报的 。
相比起来 , 在古代气象预报中 , 对大气湿度的观测难度更大些 , 因为现代有精确的湿度仪 , 在古代有吗?也有呢 。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 。 湿度对人影响都很大 , 现代医学已证实 , 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 在一定的湿度下氧气比较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 , 湿度过高影响人调节体温的排汗功能 , 人会感到闷热 。 总的来说 , 人在高温但低湿度的情况下(如沙漠) , 比在温度不太高但湿度很高的情况下(比如雨林)的感觉要好 。
古代天气预报时咋测空气湿度的?古人这招绝妙!
文章插图
【古代天气预报时怎么测空气湿度】(现代电子测温测湿)
古人虽然没有发现湿度与人体健康的科学关系 , 但也认识到了湿度对人们生活、学习有多方面的影响 , 所以很早就知道“测湿”了 , 而且想出来的方法甚是绝妙 。
观测空气湿度 , 先秦时期的气象预报工作中便应该出现 , 西汉时已有文字记载 。 《淮南子·本经训》中便有这样的说法:“雷震之声 , 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 , 可以音律知也” 。
这句话里透露时人已注意到了湿度问题 。 为什么?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称:“故天且雨 , 蝼蚁徙 , 丘蚓出 , 琴弦缓 , 固疾发 。 ”这里的“琴弦缓” , 就是湿度发生变化所致 。 元末娄元礼《田家五行》一书中对此有具体说法 。
书中记载一句流行谚语 , 叫“晴干鼓响 , 雨落钟鸣” 。 娄元礼就此注释:“琴瑟弦索调得极和 , 则天道必是一望略无纤毫 , 方能如是;若是调卒不齐 , 则必阴余之变 , 盖亦气候致而然也 。 若高洁之弦忽自宽 , 则因琴床润湿故也 , 主阴雨 。 ”
古代天气预报时咋测空气湿度的?古人这招绝妙!
文章插图
(古人抚琴)
大概意思是 , 古人通过听琴声 , 凡能知道空气湿度大小 , 预知阴阳 。 如果琴弦松了 , 音律调不准 , 是因为空气湿度增加了 , 预示天气有变 , 未来是阴雨天 。 可见秦汉时 , 人们对空气湿度已有准确的认识 , 通过琴弦变化知道大气湿度变化 。
通过琴弦的变化来观察空气湿度 , 一直到清朝都在用 。 清明发明家黄履庄发明的”验燥湿器“ , 就是利用“弦线吸湿”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 相当灵验 , 灵敏度并不比现代的湿度差:“内有一针 , 能左右旋 , 燥则左旋 , 湿则右旋 , 毫发不爽 , 并可预证阴晴 。 ”但是 , 现代科学家再也制作不出这样的“测湿仪”了 。
1658年来华传教的比利时人南怀仁 , 也曾使用鹿筋 , 于清朝康熙年间制作了一件“湿度器” 。 需要注意的是 , 选用动物的筋线制弦有讲究 , 动物不能太老 , 动物越小筋对湿度越敏感 , 测湿时越灵 。 南怀仁制作的湿度器 , 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
文章插图
(南怀仁)
为了准确观测 , 西汉时用上了“测湿仪” , 这比达·芬奇于十五世纪时设计出的湿度计要早一千多年 。 这种测湿仪是利用炭吸湿性强的特点 , 借助天平原理实现测湿目的 。
中国是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家 。 《史记·天官书》记载:“冬至短极 , 县(悬)土炭 , 炭动……略以知日至 , 要决晷景 。 ”
西汉时人们有“县土炭”的风俗:冬至节气前 , 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 , 通过观测天平两端升降 , 来判断湿度变化 。 如果空气干燥 , 炭中水份散发快 , 会变轻 , 放炭这端就发上升;如果空气湿度增加 , 正好相反 。
推荐阅读
- 红掌叶子有黑斑怎么办,四步除病并预防
- 印堂发黑真的预示血光之灾?面相学的印堂指的是哪个部位
- 趣说:古代的那些房事儿!
- 饮茶预防消化道溃疡和便秘,碧螺春属于什么茶
- 平时吃什么食材能有效预防血栓
- 泡茶的技巧
- 甜党的噩梦!古代的糖有多贵?
- 变色裙子真的存在吗?
- 六爻与卦象预测风水之三
- 六爻与卦象预测风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