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带拼音版( 二 )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 , 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 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 , 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 本是画面所无 , 也是画笔难到的 , 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 , 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 ,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 , 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 , 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 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 , 后者逼真 , 两者混同 , 不知何者为画境 , 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 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 , 给人以清新 , 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 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 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 , 1056~1063年)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 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 曾出知杭州、颖州 ,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 , 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放纵不羁 , 雄浑豪迈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其诗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 , 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