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社会谈“死”色变,当儿童要面对亲近之人的逝去时,这一点尤其有害 。 成人跟儿童谈起死亡往往觉得难以启齿 。 他们或许会有意无意地克制眼泪、收敛情绪,觉得这是在保护孩子,他们还太小,不理解如此沉重的概念 。
但是,当孩子身边有人死去时,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进行适合其年龄段的探讨交流,可以使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 我们要理解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对死亡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死亡 。
理解死亡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会随成长不断变化发展 。 1948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在研究中率先发现了儿童年龄与对死亡理解的关联 。 研究指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到五岁的儿童倾向于否认死亡是一个人的终点,他们会认为死者只是去旅行,还会回来 。
在五到九岁的第二阶段,儿童会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会对相关知识拒之千里 。 他们还会认为只要够聪明就能骗过死亡、避免死亡 。
最后,在九到十岁的第三阶段,儿童会理解死亡无法避免,人人都有一死,他们自己也不例外 。
文章插图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随成长发育而发展 。 Michal Parzuchowski/Unsplash, CC BY
Nagy的研究与临床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的研究不谋而合,后者基于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的经验 。
Piaget将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 感知时期(0-2岁):死亡“看不到,不会想” 。
2. 前认知时期(2-7岁):如果在这一阶段陷入死亡带来的悲伤,往往是缘于奇特的想法和自我中心 。 也就是说,儿童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身边的一切都因自己而起 。 譬如说,五岁的奥利维亚冲她的妹妹索菲喊:“我恨你!我恨不得让你死!”第二天索菲在车祸中丧生,奥利维亚会觉得妹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会需要一个释放自责情绪的手段 。
3. 行为形成期(7-12岁):这是儿童思想成熟化、逻辑化的过渡阶段 。 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僵尸、骷髅之类的书籍电影 。
4. 行为成型期(13岁及以上):成年人将死亡视为生命尽头的遥远终点 。 但如果他们身边的人去世,他们会在同伴处寻求支持慰藉 。
帮助儿童应对死亡
父母离世后的一年内,儿童会与他们的父母保持“联络”吗?对125名儿童的研究表明,92名(74%)儿童相信他们的父母在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 。
文章插图
让孩子画天堂的图画 。 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起到慰藉作用 。 from shutterstock.com
这项发现揭示了一个道理:让儿童以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死亡,比三缄其口更重要 。 儿童对过世父母形象的重建需要各种线索,诸如设想死者所在的地方、体验死者的“生活”、感知死者和使用能够“联系”死者的物品 。
一个维持“联系”的例子是画画写故事的11岁女童米歇尔 。 她的母亲死于一场车祸 。 她通过写写画画建立起母亲所在之处的积极形象,使自己心里更舒服、更有安全感 。 她这样想象:那里有许多城堡,只有像妈妈这样伟大的人才能住……我妈妈喜欢跳舞,我想她一定在天堂舞蹈 。
成人可以通过普适的方法帮助失去亲人的儿童 。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发展阶段和理解能力,告诉他们死亡的真相 。
可以这样表述:一般,一个人死去是因为很老很老、生了重病,或者身体受了很重的伤,医生和医院都无能为力了 。 死去之后,身体就停止工作了 。
推荐阅读
- 如何提升自己的WIFI网速
- 手机QQ钱包如何开启手势密码
- 皱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预防?
- 引力是如何逃脱黑洞的呢?
- 如何从零开始编纂家族史?
- 书桌在横梁下如何化解
- 快手如何开启“水印”
- Word2016如何关闭文档
- 手机微信如何修改“支付密码”
- 如何将模糊的照片变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