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新征途:长征七号火箭,你了解多少?

最新消息:长征七号于25日晚20:00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 , 一段时间前“海南文昌 ”也许还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地名 , 但最近 , 它却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 , 即将迎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 。 这也是文昌发射基地的 “处女秀” 。 在去年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后 ,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又将有新成员登台亮相 , 助力种花家的兔子们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 。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器要 “上天” , 要由运载火箭将它们送至太空 。 自“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 , 我国陆续研制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系列的运载火箭 。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 , 每个长征型号火箭都是一个大家族 , 如长征二号火箭 , 就有 ”金牌火箭” 长征2C、发射神舟飞船的高可靠性 “神剑” 长征2F等诸多型号 。 迄今为止 , 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完成了两百多次成功发射 。 虽然火箭的各项系统的技术在不断改进 , 但这些火箭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 90年代 。 按照我们国家对于未来航天事业的规划 , 在 2020年左右要建成20 吨级的空间站 , 并长期进行载人飞行和军事、科学应用 , 需要频繁的发射货运飞船对空间站进行补给 。 之前研发的火箭 , 其推力相当于 “小货车” , 已经不能满足空间站的货运需要 。 于是 , “大货车 ”长征七号应运而生 , 将成为今后空间站的货运主力军 。

新长征,新征途:长征七号火箭,你了解多少?

文章插图

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组成的我国新一代火箭家族中 , 长征七号是它们中的 “二哥” , 运载能力仅次于长征五号 。 它搭载的“乘客 ” , 除了“天舟一号”等货运飞船外 , 也可以是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人造卫星 。 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运行的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几百千米 , 这种轨道被称作近地轨道( LEO) 。 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 最大可达 13.5吨 , 是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 -2F火箭运载能力的 1.5倍多 。
运载能力的增加 , 来源于新一代长征火箭脱胎换骨的动力系统 。 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即助推器包裹的火箭本体一级)和助推器采用的都是 YF-100液氧- 煤油发动机 , 单台发动机的推力为 1223.5KN , 比长征2F 火箭使用的YF-20B发动机的推力高出了 67% 。 YF-100发动机采用了高压补燃技术 , 燃料在发动机中经过两次燃烧 , 相比于 YF-20B发动机的单次燃烧 , 能够减少燃料的浪费 。 这种发动机采用已经在去年发射的长征六号火箭上小试牛刀 , 同时也会运用到未来发射的重载火箭长征五号上 。 在长征 2F火箭的芯一级上 , 需要安装四台 YF-20B发动机来提供足够的动力 , 而长征七号芯一级仅需安装两台YF-100 , 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力 。 发动机数量减少 , 带来的是可靠性的提升 。 在美苏的登月竞赛中 , 美国的土星 5号火箭和苏联的 N-1火箭的总推力相差不大 , 但成功发射阿波罗飞船登月的土星 5号仅安装了 5台大推力发动机 , 而 N-1火箭则安装了多达 30台推力较小的发动机 , 动力系统过于复杂 , 飞行试验全部失败 , 终结了苏联的登月计划 。
新长征,新征途:长征七号火箭,你了解多少?

文章插图

(长征七号使用的YF-100发动机)
长征2F使用的 YF-20B发动机和其他上一代火箭基础级发动机 , 使用的燃料都是偏二甲肼 -四氧化二氮 。 这种发动机虽然具备技术成熟、燃料可以在常温下储存的优点 , 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都是剧毒物质 , 在燃料的生产、储运过程和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中 , 都可能会对操作人员产生致命的威胁 。 同时 , 如果火箭在发射期间出现意外 , 未燃烧殆尽的燃料也会在爆炸和冲击之外构毒气危害 。 长征七号使用的 YF-100发动机 , 以液氧-煤油为燃料 , 它们都是清洁无毒的材料 , 而价格也要比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低好几倍 。 同时 , 液氧 -煤油燃料的密度高比冲也较高 。 如果把火箭比作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 , 采用液氧 -煤油后 , 同样排量的汽车 , 百公里的耗油量降低了 。 加满一箱油后 , 能够行驶更长的距离 。 液氧注入火箭时 , 温度达零下 183摄氏度 , 和海南的热带气候相比可谓 ”冰火两重天“ 。 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 , 火箭并不用穿上厚重的 ”大衣“ , 仅需要在低温贮箱外部之一层 1~ 2厘米后的隔热结构 , 就能避免火箭结冰 。 由于新燃料的使用 , 长征七号在发射时会比以往的喉间喷射出更长的火焰 , 这将成为新火箭的 ”看点“ 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