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从古到今 , 几乎每天都会有小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走失 , 或者是被犯罪分子拐走、抢走 。 而丢失小孩 , 意味着骨肉分离 , 意味着几个家庭从此难以团圆 , 所以世界各国的司法机关 , 都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这种风险 。 其中一些做法 , 已经走到了我们的身边 。
牛奶盒上寻人
在美国 , 每年的5月25日被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 (National Missing Children's Day) , 提醒公众照顾好自己的小孩 , 同时也对游荡在街上、无人照管的儿童加以关心 。 而这个日子 , 实际上起源于一起相当沉重的案件:埃坦.潘茨失踪案 。
埃坦.潘茨(Etan Patz , 1972-?)住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 。 1979年的5月25日 , 他和往常一样走出家门 , 步行去等校车 , 但却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 他的父母随即报警 , 但警方把附近街区犯了个底朝天 , 依然是活不见人 , 死不见尸 。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文章插图

他的父亲是一名插画师 , 在经历了震惊、伤心到绝望的过程之后 , 想出了一个新点子:把失踪儿童的照片和相关信息 , 印在牛奶的包装盒上 。 因为美国人对牛奶的消费量相当的大 , 几乎每家每天都要喝掉几盒 , 所以盒子上的寻人启事就可以搭车跟着流传开来 。 尽管这个方法并没有为他找回埃坦.潘茨 , 却为后来的许多失踪儿童乃至失踪成年人 , 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搜寻渠道 。
1983年 , 里根总统签署法令 , 将5月25日定为全美失踪儿童日 , 纪念这位失踪的小埃坦 , 也纪念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文章插图

安珀警报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进入网络时代之后 , 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 美国的各个司法机关也都在探索利用网络来找寻失踪儿童的方法 。 而安珀遇害一案 , , 则为此事提供了契机 。
1996年1月17日 , 德州少女安珀.哈格曼(AmberHagerman , 1986-1996)在家附近骑着小自行车 , 然后被一名陌生男子拐走 。 一名路人见状后报警 , 但警方赶到后却一无所获 。 4天之后 , 她的遗体在水沟中被人发现 , 身中数刀并可能遭到过侵犯 , 但至今仍未抓到真凶 。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文章插图

此案引发了相当大的民愤 , 更多的是疑惑:如果再发生此类案件 , 如何才能及时制止呢?答案很快应运而生:
发动群众 , 让犯罪分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具体而言 , 是当一名儿童疑似被拐骗或劫持之后 , 警方判定情况危急 , 则会启动紧急广播系统 。 随即 , 有关这名儿童姓名、嫌疑车辆丢失时间等信息 , 就会按照事先的规定分发出去 。
这些信息 , 会以滚动字幕或文字加图片的形式 , 大量的分发到案发地点外的一定范围之内:超市里挂着的电视机上、路边LED广告屏上、加油站的提示牌上、商场里的广播里 , 甚至附近的手机也会收到这条广播信息 , 一时间 , 失踪儿童的信息覆盖了很大的区域 , 让成千上万的人知晓此事 , 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 。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文章插图

保护儿童,防范丢失:安珀警报的启示

文章插图

当然 , 其他一些国家和地方 , 虽然也有类似的紧急广播系统 , 但名字各异 , 比如乔治亚州就叫做利未警报(Levi's call) , 在马来西亚则称为柳云警报( Nurin Alert) , 也都是用被害儿童的名字来命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