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为何而活?单纯追求快乐你就很危险了( 二 )


社交生活方面
与人联接既与幸福感相关也和有意义感相关 。 但是关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个体感到幸福, 还是感到有意义 。 处理深度关系, 如家庭关系, 会让我们觉得更有生活意义感, 而与朋友一起厮混让我们幸福感更强烈 。
当我们给予别人的时候, 我们会觉得更有意义;当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取的时候, 会觉得更幸福 。 虽然良好社会交往功能既让我们感到幸福也让我们感到人生有意义, 不过幸福感更多来自于社会关系上获取的, 比如从好朋友那里获得支持;而有意义感更多来自于给予别人:比如照料孩子 。
此外在人际关系中更多次扮演“获取者”的人比“给予者”有更强烈的幸福感 。 有趣的是, 而和爱人共处则让我们感到更有意义而不是幸福, 原因很可能是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矛盾增加了彼此的责任而降低对对方的好感, 而且处理这类事情往往比较棘手 。
面对挣扎与压力
“你受的苦照亮你来时的路” 。 强烈的有意义感通常来自于压力与挑战, 比如把一个孩子拉扯大, 虽然也有些乐趣, 但是其中的辛酸泪笔者也还没经历过 。 (#不过我问过父母, 好像我确实挺难搞定的样子……)相反, 经历没什么挑战的事情, 往往提升幸福感而降低生活意义感:比如有天终于退休不愁吃穿……
身份认同方面
如果幸福是得到梦寐以求, 那么有意义则是表达自身并找到归属 。 自身价值与目标在大环境下被认同是提升生活意义感的一大关键 。 “寻求生活背后的意义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研究者总结道 。
单有幸福感缺少生活意义感的生活看起来会比较肤浅, 短视, 不过更容易被满足 。 单有生活意义缺少幸福感的生活则看起来深刻得像苦行僧 。
生活意义感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是重要的, 它让人体会到生命的重量, 并会在我们迷茫时激励我们前进, 让我们在黑暗中盲行中看到曙光 。 但这一切需要先知道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在哪里 。
那么……
你是谁?
如何发现你是谁?
虽然只有简单几个字, 却是哲学上的终极一问 。
叔本华推测, 其实当我们到了成年, 这样的问题少被提起, 大多数人会乐于“活着”, 不问意义的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只有少数人, 痛苦的, 孤独的冥思苦想:究竟怎样活着, 才算是活出自我 。 也许这个声音, 淹没赞群体认同的海洋里, “默默存在于心底的某个角落, 只是那样幽深得难以看见了 。 ”
最后我借用李孟潮老师经典9问, 来帮我们理清这个问题:
1、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理想吗?这个理想是怎么形成的?
3、你理想的伴侣关系是什么样的?你自己在这个伴侣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4、你理想的事业是什么, 你正在做的工作符合你的事业理想吗?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5、你对亲子关系怎么看?对你来说, 什么是一个理想的父亲(母亲), 你期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父亲(母亲)吗?
6、你对钱怎么看, 你认为赚到多少钱是足够的?如果你明天一早醒来, 已经有足够的钱, 你将会如何继续安排自己的生活?
7、对你来说, 什么是理想的性生活?什么是理想的性道德, 在你的性道德观中, 什么样的性生活是禁忌的, 需要避免的, 什么样的性生活是美好的, 需要得到鼓励和发展的?
8、你的择友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你会愿意交往, 什么样的人你会拒绝和他交往?
9、你对死亡怎么看?你希望自己活到多少岁, 你准备怎么度过从现在到死亡的这段时间?如果你要立遗嘱, 这份遗嘱会怎么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