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并非一开始就惹人爱?

2016年是农历的丙申年 , 也是十二生肖中的猴年 。 说起猴 , 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可是举足轻重 , 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 , 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 , 对猴子都有一种喜爱之情 。 这种喜爱之情不单源自于猴子俏皮可爱的外表 , 与人相似的长相 , 更多地是来自于一个叫做孙悟空的美猴王 。 但是 ,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 , 猴子并不是一开始就受人喜爱的 , 相反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它都是被人所厌恶的 。 那么这个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是如何转变的?今天我们就来一同看看人与猴子的情缘吧!
原始的情感——敬畏
作为十二生肖“六兽”中的猴(作者注:十二生肖分“六畜”和“六兽” , 六畜是先民出于经济目的圈养的 , 而六兽则是经常骚扰先民 , 为先民所畏惧的) , 一开始为先民所惧怕 , 因此进行崇拜 。 中国神话传说中 , 造人的的伏羲与女娲 , 经学者研究可能为“父曦”和“母月” , 代表日月二神 , 即东王公与西王母 。 而据山海经记载 , 西王母就是猴神:“西王母 ,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 蓬发戴胜”(《山海经·西次三经》) 。 像人 , 有尾巴 , 乱蓬蓬的头发好像猿猴颈部的毛 , 尖牙喜欢啸叫 , 这不就是猿猴吗?而根据汤炳正教授的考证 , 日神也是猴 , 这在出土的文物里就有体现 。 因此早期人们对日月神的崇拜即是对猴的崇拜 , 此时对猴的情感是敬畏 。
破坏者形象——嫌弃
如果说日月神猴代表的是创造 , 那在此之后的猴则代表了破坏 。 相传水神共工与蚩尤皆为炎帝的后裔 , 而炎帝为伏羲后裔 , 也称太阳神 , 因此共工与蚩尤也皆为猴的形象 。 而这一形象也符合神话描述中的人身兽首 , 而前者撞坏不周山 , 后者与黄帝逐鹿中原 , 皆为破坏的象征 , 此时的人民对猴的情感则为嫌弃 。
作恶——深恶痛绝
而对猴的厌恶之情发展的极端则是源于猴子抢婚 。 古书中常有猴子抢婚的记载 , 西汉《焦氏易林》中记载的“南山大玃 , 盗我美妾 。 怯不敢逐 , 退而独宿”讲的就是一个男人被大猴子抢走妻子沦为单身汉的故事 。 而晋代的干宝在《搜神记》中更是细致的描写了四川西南一个叫做“马化”的猴子 , “长七尺 , 能作人行 , 善走逐人…… 伺道行妇女有美者 , 辄盗取将去 , 人不得知 。 ”而中外如出一辙的是 , 埃及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流传着猴子抢亲的故事 , 此时的猴子则是作恶的代表 , 被人们深恶痛绝 。
神性之美——逐渐喜爱

猴子并非一开始就惹人爱?

文章插图

如果说最开始的猴代表的是日月神 , 拥有的是受人敬仰的神格 , 那么之后它们做的一系列恶则把它们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 神格沦丧 , 为人所弃的猴 , 逐渐沦为王公的宠物 , 民众的玩物 , 丛林中的妖怪以及餐桌上的食物 。 而与猴的形象不同 , 另外一个猴形生物——猿则因为神性之美 , 人性之美和诗性之美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 取代了猴最初的地位 。
所谓神性之美是指猿为山中之灵 , 逍遥自在 , 接近神仙 。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 , 张无忌在一只白猿的肚子里发现了《九阳真经》的秘笈;电影《道士下山》里的至高绝学更是叫做“猿击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