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天容易,下海难”?( 二 )

为什么“上天容易,下海难”?
文章插图

别看人家长得丑 , 但却是抗压高手 , 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 , 有些鱼类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由于深海巨大的压力 , 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 , 而且容易弯曲 , 加上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 , 纤维组织变得细密 , 更为重要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 , 它使鱼体内的身体组织充满水分 , 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 。 这样的身体结构可以是这些鱼类很好的生活在深海 。
四、模仿还是创新?

为什么“上天容易,下海难”?

文章插图

不带任何抗压设备 , 人类最深水肺潜水世界纪录是330米 。 这距离深海标准的1000米还有差距 , 人的身体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 , 只能借助深海探测器来帮忙 。
深水潜水器的构造是否能借鉴深海鱼呢?
部分借鉴可以 , 但是主要核心部分却不能借鉴深海鱼 。
深海潜水器的最终目的是载人探测深海 , 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已可以突破7000米的深度深海潜水 。 那么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蛟龙号上最关键的地方是载人舱 , 为研究人员和仪器制造出来常压环境 , 使得乘员和仪器保证正常运转 。 这个载人舱大致是个球体 , 内径2.1米 , 采用了厚达70毫米的钛合金材料制成 。 这之外的抗压结构还有耐压罐 , 可以用于供给载人舱空气和调节载水仓的压力 。 除了抗压结构 , 还有一部分是外部结构 , 包括潜水器的框架 。 潜水器的框架用于安装仪器 , 为其他外部结构提供安装环境 , 例如浮力块、稳定装置等等外部设备的安装 。
开篇的时候我们提过 , 人类无法在水中长时间生存 , 这就要求蛟龙号提供生命支持系统 。 除了钛合金的球形外壳保护研究人员之外 , 这个生命维持系统通过控制舱内的空气成分来维持人员的生存 。 蛟龙号的生命支持时间为3人可以在里边工作生存84小时 。
深水潜水器一般为了节约能源 , 并未设计特殊的上浮和深潜动力系统 。 例如蛟龙潜水器中 , 基本就是用可丢弃的压载装置 , 在下潜之初计算出来配重压在铁 , 来实现下潜和上浮 。
蛟龙号中特别设立两套独立的电磁铁和一套液压抛弃系统 , 这样可以做到多重保证 , 防止下潜的时候出现事故 , 最大限度保证人员和潜水器的安全 。
蛟龙号深潜记录是2012年7月 , 在马里亚纳海沟还够实验区创造的7062米 , 这是中国载人深潜记录 , 也是世界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深潜记录 。 蛟龙号有着世界领先的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和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 。 加上出色的水声通信 , 以及优秀的舱外可操作能力 , 使得蛟龙号在深海潜水界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 。
世界上的深水潜水器大多都有从深海生物的身体构造中有借鉴 , 但大多还是科学家做出来的适合人类深海潜水的创新 。 有了这些强大功能的潜水器我们就可以畅游深海了 。 但是要大规模的进行深海的研究 , 仍然需要提供大空间并且长时间深潜的深海空间站 。
为什么“上天容易,下海难”?

文章插图

【为什么“上天容易,下海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