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作者苏洵怎样的感情 九日和韩魏公诗歌鉴赏

苏洵生前的最后一首诗 , 写得大气沉稳 , 堪称千古绝唱 。
【表达了作者苏洵怎样的感情 九日和韩魏公诗歌鉴赏】在唐宋八大家中 , 仅苏家父子就占去了三个位置 , 足见这三人水平之高 。
苏轼与苏辙都是宋朝有名的大文豪 , 尤其是苏轼 , 可谓是文坛、诗坛及词坛上奇迹般的人物 。
俗话说 , “虎父无犬子” , 苏轼与苏辙都那么优秀 , 这无不与他们的父亲有着密切的关系 。
那苏洵的文学水平究竟有多高?我们通过他的诗作便可以得知 。在本期 , 要跟大家分享的 , 就是来自于苏洵的一首《九日和韩魏公》 。

表达了作者苏洵怎样的感情 九日和韩魏公诗歌鉴赏

文章插图
这首诗为苏洵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作品 , 它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 , 道尽了人世辛酸 , 从各方面来论 , 都堪称千古绝唱 。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 萧萧华发映金罍 。
不堪丞相延东阁 , 闲伴诸儒老曲台 。
佳节久从愁里过 , 壮心偶傍醉中来 。
暮归冲雨寒无睡 , 自把新诗百遍开 。
据记载 , 苏洵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 , 因家境较好 , 他四处优游 。一直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 , 苏洵才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负责任之重与所储知识之浅 。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 苏洵开始发奋读书;老天不负有心人 , 经过一番苦练勤学 , 苏洵一度成为文学圈的名人 。
不过 , 才学归才学 , 在仕途方面 , 苏洵并未“一展宏图” , 所以 , 和大多数文人一样 , 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苦与闷、哀与伤 。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 , 就很好地诠释了苏洵苦闷的内心 , 作为苏洵一生中的最后一首作品 , 它也显得愈发地弥足珍贵 。

表达了作者苏洵怎样的感情 九日和韩魏公诗歌鉴赏

文章插图
这首诗是苏洵受韩琦邀请 , 去参加重阳节的宴席后和韩诗而成 , 题目中的韩魏公就是指韩琦 。
韩琦原作:
乙巳重九
苦厌繁机少适怀 , 欣逢重九启宾罍 。
招贤敢并翘材馆 , 乐事难追戏马台 。
藓布乱钱乘雨出 , 雁排新阵拂云来 。
何年得遇樽前菊 , 此日花随月令开 。
诗在首联中从时间的角度下笔 , 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初识韩琦的情景:晚岁登门最不才 , 萧萧华发映金罍;已近晚岁的时候才登门拜访 , 那时候的自己最无才 , 满头白发与金樽相对 , 还显得人格外苍老 。
作者之所以用“晚岁”二字来形容自己 , 是因为当时的他已经48岁了 。而作者用“晚岁”除了点明自己的年纪以外 , 更是在借其突出一种沧桑、凄凉的情感色彩 。“最不才”是谦语 , 用来体现韩琦门庭之贵 。
“晚岁”“不才”与“华发”“金樽”相互呼应 , 使得前后句之间的脉络显得十分流畅 。
因为这首诗是和韩琦的诗而成 , 再加上韩琦本就是一位位高之人 , 所以作者的笔下无不流露出尊敬的语气:不堪丞相延东阁 , 闲伴诸儒老曲台;被您再次设宴邀请 , 感觉自己有点儿配不上这样的待遇 , 在曲台编写书籍 , 已经消耗了许多光阴 。
前一句中有一处典故——延东阁;汉武帝时有公孙弘开东阁以延贤良之人 , 作者这里引用这一典故 , 意在体现韩琦爱才好贤的高尚品德 。那么在这种群贤满座的情况下 , 作者有“不堪”的感觉也不难理解 。
后一句中的“曲台”指太常寺 , 此处专掌礼仪制度 , 作者曾受命在这里修校礼书 。在长达五年之久的时间里 , 作者才完成了《太常因革礼》 , 这足以说明他在此书上所耗的精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