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 , 属微发酵茶 , 是中国传统名茶 。 白茶是把采摘后的茶叶 , 不经杀青或揉捻 , 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 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 , 满披白毫 , 如银似雪而得名 。 品质特点有:满身披毫 , 毫香清鲜 , 汤色黄绿 , 滋味回甘 。 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
一、历史传承
白茶 , 素为茶中珍品 , 茶文化历史悠久 。 白茶的名字 , 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 , 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 ”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 , 是南三百里之误 。 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 系白茶原产地 。 ”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 。 因其仅有名称 , 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 , 书以年号名)中 , 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 , 自为一种 , 与常茶不同 。 其条敷阐 , 其叶莹薄 , 林崖之间 , 偶然生出 , 虽非人力所可致 。 有者 , 不过四五家;生者 , 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 芽英不多 , 尤难蒸焙 , 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 须制造精微 , 运度得宜 , 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 , 它无与伦也 。 浅焙亦有之 , 但品不及 。 宋代的皇家茶园 , 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 , 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 公元1115年 , 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 , “喜动龙颜 , 获赐年号 , 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 , 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 。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 , 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 , 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 , 次年运销国外 。 白牡丹作为茶类名茶 , 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 , 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 。
文章插图
二、制作工艺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 , 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 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 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 。 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 , 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 , 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 待水分含量为4~5%时 , 趁热装箱 。 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 , 又不促进氧化作用 , 且保持毫香显现 , 汤味鲜爽 。
1、采摘
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 , 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 。 芽叶成朵 , 大小均匀 , 留柄要短 。 轻采轻放 。 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
2、萎凋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 , 厚度均匀 , 不可翻动 。 摊青后 , 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 , 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 。 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 , 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 。
【白茶】3、烘干
初烘:烘干机温度100-120℃ 。 时间:10分钟 。 摊凉:15分钟 。 复烘:温度80-90℃ , 低温长烘70℃左右 。 保存: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 , 放入冰库1-5℃ , 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 , 进行包装 。
三、品质特性
白茶成茶:披白毫、汤色清、味鲜醇、有毫香 。 白色银毫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 , 芽头肥壮 , 汤色黄亮 , 滋味鲜醇 , 叶底嫩匀 。 冲泡后品尝 , 滋昧鲜醇可口 , 还能起药理作用 。 白茶性清凉 , 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 。
推荐阅读
- 饮茶流行一瞥,午子绿茶
- 喝白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新工艺白茶
- 白茶品种有哪些?
- 福鼎白茶的功效与作用
- 高档白茶“贡眉”
- 白牡丹茶的产地特征
- 白牡丹有什么功效?为何白牡丹茶被称为白茶之王?
- 品茶更多的是耐心,福鼎大白茶
- 你知道怎么鉴别“古董”普洱茶吗?,安吉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