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盗墓的?】根据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7月3日全集上线,引发众多粉丝追捧 。 据说在全集上线的当晚近五分钟内,爱奇艺上《盗墓笔记》的瞬时播放请求高达1.6亿次,开通VIP会员的订单请求也超过260万次,整体播放量据不完全统计已逼近10亿次,甚至造成了爱奇艺服务器“大瘫痪”的局面 。 如此疯狂的场面,再加上小说之前热门的状态,足见大家对“盗墓”这一既惊险刺激又充满未知神秘的行当兴趣之浓 。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 。 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 。 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 。 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盗取财物,大发横财 。 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 。 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 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 。 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 。 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
文章插图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 。 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 。 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 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 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战国时期的民众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所釜?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 。 智巧穷屈,无以为之 。 于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 。 ”意思是说,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儿子,哥哥的不听话弟弟,都是乡亲邻里排斥驱逐的人 。 这些人厌恶耕种的辛劳,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华衣美食来享乐 。 当投机取巧的心思用尽之后,就会聚集众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泽,进行偷袭和拦路抢劫 。 他们还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殡葬厚重的坟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这些坟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处共同分赃 。 如此看来,当时盗墓的盛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 。 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 。 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 。 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 。 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 。 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 。 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人们更容易信神而不是进化论?
- 变色龙,到底是怎样变色的?
- 北大清华生源之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香灰或烟灰真的是止血良药吗?
- 如何冬瓜科学利用冬瓜
- 学习穿搭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适合或者是不适合自己的区分
- 百度经验如何恢复原创经验
- 熊出没电影什么时候上映呀,可能是在春节哦
- 早秋如何穿好一条“裤子”?用不同的鞋来变换风格,轻松变身时髦精
- 如何让猫咪发腮?怎么才能让猫咪有大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