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是如何炼成的?

很久以前 , 我像许许多多的旁观者一样喜欢面对比赛评头论足 , 小到电子竞技 , 大到体育竞技 , 一边观看 , 一边像解说员似得讲着战术安排和团队配合 , 并给出自己的预测 。 许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了这样做的不成熟 , 因为随着预测的失败 , 我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 。 这种情况发生后 , 我会坐在墙角默默地流泪 , 灯光映衬着我吴彦祖般的侧影 , 点燃一只烟 , 吞吐着对比赛的不解和对自己的怀疑 。

事后诸葛亮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插图

与之相反的是 , 有些“聪明”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会一言不发 , 当比赛结束后 , 他们才开始评论两支队伍的功过得失 , 让旁边的姑娘们和坐在墙角的我不禁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人则更为“聪明” , 他们会在过程中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分析 , 主队可能赢 , 客队也可能赢 , 当比赛结束的时候 , 他们会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 前者是事后诸葛亮的主要势力 , 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后者是事后诸葛亮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早就知道效应(Know-it-all along effect)” 。
我已经很久没有坐在墙角流泪了 , 理解到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判断不会让自己成长半分 , 反而容易陷入到胸有成竹的快感和掌控全局的错觉当中 。 在科学上 , 我们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 , 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 理论必须要放在实验之前 , 否则 , 当实验的结果出来我才提出理论进行解释 , 这样的解释既正确又没用 , 这样的理论既脆弱又狭隘 。 虽然很多理论都是在观察一些现象后才提出的 , 但一个理论是否真的有价值 , 还是需要另外的一些现象来检验 。
理解这一点并不艰难 , 事后的解释比起事前的预测实在是容易太多了 。 德国队赢得了世界杯 , 事后诸葛亮会说 , 是名帅勒夫的历练;德国队要是输掉了比赛 , 事后诸葛亮还会说 , 勒夫还是经验不足;他们分析总是跟随着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 这种现象在投资和股票领域更为常见 。
再比如 , 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笔迹心理学 , 有一种非常强的质疑就说 , 一般是是先接触这个人 , 然后才看到他的字 , 分析毛泽东的字迹 , 人们说雄伟有力 , 坚硬厚实 , 其实就是犯了事后诸葛亮的错误 , 因为他在认识这个人的过程中(开国主席嘛) , 已经感觉到了一些性格特征 , 然后把自己的分析对应上去 , 这样的分析永远正确 , 但是永远不是科学 。
事后诸葛亮的核心在于 , 事情的结果作为一个信息如果被我们接收 , 就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认识 。 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说 , 我们都是结果论者 , 一件我们直接参与的事情产生了糟糕(或好)的结果那么一定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或做对了) , 隐藏在这一信念背后的 , 则是我们塑造的因果关系 。
我们面对考试落榜 , 事业受挫 , 家庭矛盾这些已经产生的结果的时候 , 从后往前开始回顾整个事件 。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 有一种认知捷径叫做“反现实推理” , 我们会想到导致我们成绩糟糕有哪些原因 , 我们会猜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获得控制感 。 比如 , 如果我能抓住重点 , 考试就不会这么糟糕 。 我们就是这样完成了一个分析 , 那么为什么在当初我为什么抓不住重点呢 , 因为只有考过试后才知道哪些是重点 。 事后诸葛亮在分析比赛时 , 也是同样的道理 , 哪怕那些事前被自己称道的细节事后同样也可能因为结果的糟糕而不再灿烂 , 反而在他们口中会成为埋葬败者的坟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