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 , 
梅影失香柳绿垠 。

前景美 , 

万众赞清新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十六字令·春》

那一年 , 雨水次日 , 天才蒙蒙亮 , 看到窗外大雪飞扬 , 街道、屋顶白茫茫一片 。 电线上也有积雪 , 鹅黄的柳枝上不断有雪团飞落 , 似乎有人在打雪仗 。 多么好的踏雪寻景时机!当我带上相机外出 , 途经禾城公园时 , 看到湖上一只鸭子在游动 , 于是留下了这个富有生机的镜头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文章插图

苏轼曾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立春过后半月 , 雨水按时降临 。 鸭子似乎感知到了春水的温暖 。 春天真的来了吗?

雨水(公历2月18~20日)前后 , 禾城的气温一直在10℃以下徘徊 , 说明气象学上的春天还没有来临 。 但诗人却有不同的见识 。 50多年前 ,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发表时写道:读陆游的咏梅词 , 反其意而用之 。 所以把陆游词中的“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填写为“俏也不争春 , 只把春来报” 。 于是 , 人们在书画中常常喜欢引用梅花作为报春的主角 。 如果江南大地确实如此 , 那么 , 名不见经传的迎春花就要抱怨世人的无知了:“我的名字就叫迎春花 , 当我展开微笑的花瓣时 , 春天已经来临” 。 此时此刻 , 禾城公园的梅花绽放 , 迎春花也开了 , 然而 , 她们是不是最早的报春使者呢?

古代诗人喜欢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如“春风又绿瀛州草 , 紫楼江城觉春好 。 ”(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据说 , 王荆公写这首诗时 , 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 几经推敲 , 认为“到”字不合意 , 改了几次才写下“绿”字) 。

我国的物候学先辈竺可桢认为 , 诗人用“绿”字来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 他在《物候学》书中指出:“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 , 就很不恰当了 。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 , 春风带来的征象 , 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 所以 , 李白《扶风豪士歌》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 ”

农谚道:“人不知春草知春” 。 《吕氏春秋·任地篇》说“冬至后五旬七日 , 菖(菖蒲 , 水草也)始生 。 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 , 于是始耕 。 ”这说明2000多年前 , 我们的祖先就知道:菖蒲是草中最早在春初发动的 , 还树立以菖蒲为春天的指标 。

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都能感知春天的气息 , 预报春天的到来 。 物候学上的春天 , 是把树木抽青作为初春很重要的指标 。 每当江南的草坪透绿 , 迎春花绽开 , 春风又拿柳枝修剪出鹅黄色嫩叶时 , 我们似乎应该相信:春姑娘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

然而 , 大自然是一位难以认知的“朋友” 。

有位外国诗人说过:“如果冬天来了 , 春天还会远吗?”这是富有哲理意义的诗句 , 但是 , 春天的到来 , 无论在天文学上 , 或者是气象学上 , 还是在物候学上来讲 , 同生活实际感知的“春意”却大相径庭 。 春姑娘的脚步声总是姗姗来迟 , 又突然消失 , 那么地捉摸不透 , 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对世界性的气候异常引起关注 , 同时 , 也严峻地拷问了季节的更替变化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