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存在疼痛调节机制早期证据来自Beecher医生的的观察 。 Beecher医生是二战期间的一位美国军医, 他在战地救护实践中发现, 战场上士兵疼痛的经历显着减低 。
于是, 他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调查, 他通过对于包括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复合性长骨骨折、头颅贯通伤、胸部贯通伤或腹部穿通伤等五种具有代表性严重创伤、神志清醒、提问时没有休克的225名新近受伤(12小时内)士兵的访问, 发现高达四分之三严重受伤的士兵没有报告中度以上疼痛, 没有要求使用止痛药 。
5种创伤都是相当严重的, 而且士兵们是清醒的, 而他们报告的疼痛程度却明显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匹配 。
Beecher医生在他发表于1946年的论文中得出结论认为, “强烈的情绪”可以抑制疼痛 。
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疼痛抑制机制
经过多年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的内源性机制已经大致明确 。
文章插图
如图所示, 红色为伤害性信息上行传导通路, 而绿色疼痛的下行抑制神经回路 。
鸦片类物质在下行止痛神经回路其关键作用 。 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将吗啡注射到兔子大脑图示中的PAG(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后产生了强大镇痛作用;同样电刺激大鼠PAG甚至完成了完全清醒大鼠无痛剖腹手术 。
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伤害性信息在中枢神经传递的的多个区域均存在鸦片类物质受体, 因此内源性鸦片类物质, 其中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内啡肽, 疼痛抑制是多层次作用 。
另外, 抑制性性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酸)、内源性大麻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分泌的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在内源性止痛中发挥一定作用 。
应激介导的镇痛
在遭遇危险或者潜在的威胁时, 人体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 这就是应激反应 。 大脑综合各种信息快速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决策并立刻付诸行动, 因此也叫“战斗——逃跑反应” 。
其中伤害或者潜在性伤害可以激活上述内源性止痛系统, 来减低疼痛强度, 减低疼痛带来的不愉快的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这叫做应激介导的镇痛(stress-induced analgesia, (SIA) 。
研究发现, 在不是十分严重的应急状态下, 内源性鸦片系统在SIA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中以内啡肽最主要的内源性止痛物质 。 在严重、紧急的应急状态下, 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多种机制均被调动, 其中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分泌的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和内源性鸦片系统为主, 发挥强大的疼痛抑制作用 。
战场上中弹真的可以感觉不到疼痛
战争是人类最为残酷的争斗, 也有人说战争是死亡游戏, 因此战斗中的人面对的是最为严重的应激状态, 尤其是在冲锋或者战败逃命过程中 。
战斗中被子弹击中, 如果没有伤及心脏和肺等重要脏器或大血管, 短时间不会危及生命, 尤其是造成贯通伤子弹并没有滞留的在内的情况下, 处于最为亢奋的情绪状态或者恐惧之中的战士完全被忽略掉中弹这种伤害性刺激, 这种伤害性信息在上传过程中可以被强大的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彻底压制, 大脑皮层感受不到疼痛是完全有可能的 。
如前文所述, Beecher医生所观察的5种严重战伤, 即便不是在受伤当时, 仍有四分之三的战士报告重度以下疼痛, 没有要求使用止痛药来进行治疗 。 这类报告也见于其他一些战伤研究的文献中 。
竞争激烈的竞技运动比赛也经常看到运动员受伤后自己并没有察觉的情况 。 事实上, 在从事紧张激烈劳动或者比赛活动中, 我们有时甚至亲身经历过这种事例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辣椒是辣的?
- 时间都去哪儿了?
- 小心!诺如病毒来了?
- 火山闪电:魔鬼的舞蹈?
- 人们为什么会没完没了地抱怨?
- 男人打鼾为什么比女人多?
- 水果烂了还能吃吗?
- 豆瓣绿长太高了怎么办
- 昙花为什么晚上才开花,实则自然选择的一种遗
- 为什么“年轻人不要老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