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 , 而我没有珍惜 , 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 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 。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 , 我希望是——一万年 。 ”

为什么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文章插图

至尊宝的经典台词催人泪下 , 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伤 。 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境遇 , 与另一半相处平平淡淡 , 有时候忽略甚至厌恶对方的存在 , 却在分手时突然领悟对方的好 , 感受到分离之苦 。 我们会感叹 , 有些人有些事情 , 直到失去了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 , 有的时候 , 直到失去了才开始学会去珍惜 。
为什么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文章插图

一、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 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 , 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 。 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 。 越是亲密的人 , 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 。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 , 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 。 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 , 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 , “我”是不会骂自己 , 不会伤害自己的 。 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 , 永远不会抛弃自己 , 离开自己 , 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 。 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 , 不知珍惜 。 而如果要分手了 , 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 , 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 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 ,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 , 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 。
二、损失厌恶
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 。 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 , 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 。 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 , 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 。 按照常理来说 , 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 , 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 。 但是结果发现 , 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 。 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 , 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 , 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 。 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 。 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 , 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 , 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 , 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 。 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 , 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 。 这也难怪 , 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 , 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 , 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 , 于是我们领悟 , 自己不能失去TA , TA对自己如此重要 , 是TA带给自己快乐 , 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 , 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 , 好好珍惜T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