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后, 《华盛顿邮报》曾用大标题“勤奋的学生称霸全球性考试”来表达对亚洲学生考试能力的惊叹, 同时这也是中国学生第二次获得该项目的全科第一, 至于米国的青少年们, 早就不知道被甩到几条街之后了 。
一方面是出国的热潮依旧汹涌, 一方面却是中国学霸让美国堪忧, 我们不禁想问, 中西方学生的差异到底在哪里?难道真的只是如《华盛顿邮报》所总结的那样不过“勤奋”两字?
文章插图
【学霸是如何炼成的?】一、勤奋必不可少, 但勤奋不分国界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其《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 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 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 ”这便是现今广为流传的“一万小时定律”, 如果你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至少需要花费一万个小时, 若按照每天八小时, 一周五天算, 那就是五年 。
《明朝那些事》让当年明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我们都被他的文字所折服, 却鲜少有人关注过他11岁前已读过7遍《上下五千年》, 而后15年更是通读各类明朝史料6000多万余字, 中国人讲究厚积而薄发, 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 经常会有人抱怨“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为何不见成效?”最好的回复是一句诞生于网络的箴言, “你的努力还未达到拼天赋的程度, 仅此而已 。 ”
文章插图
曾经一篇名为《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文章在各大论坛疯传, 让我们唏嘘感慨, 自叹不如, 虽然很快被辟谣有很多不真实的地方, 但也足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勤奋并不是中国人的特色, 哈佛浩瀚如烟的图书馆藏, 令人发省的校训都是千真万确的 。 成功的道路少不了勤奋的汗水, 这道理人人都明白, 谦逊的中国人总是用“无他, 唯手熟尔”来表达自己成就的微不足道, 或许我们比之西方人更能吃苦, 但仅此一点肯定是不够的 。
二、归根溯源是文化烙印的差异
心理学家对中西方学生学习差异的研究已经开展几十年了, 至今未发现明显的证据表明两类人之间存在着生理构造上的差异, 因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大多集中在认知风格、学习风格或学习策略等方面, 而这些因素最终往往会归结到文化环境的差异上去 。
文章插图
学习风格的操作性定义和分类在不同的文献中也存在些许差异, 但研究结果大致是相似的, 以场风格为例, 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而西方学生更多的则是场独立型, 场依存意为着高权威, 即当学生碰到疑问时, 往往以权威答案为标准, 相对的, 场独立型学生则多会自行去寻求答案 。 看似当前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是在鼓励场独立的发展, 但事实上若放任学生自己探索确实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却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性的工作上, 而中国学生将这部分“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刷题上, 能不见效嘛?
学习策略主要来自于后天的习得, 因此群体方式的差异会更加的明显 。 想必谁都不会陌生“三长一短选短的, 三短一长选长的, 实在不会就选C”, 这种考试策略性的智慧恐怕在中国已经登峰造极, 一方是针尖对麦芒有目标有方法的对抗, 一方是打游击式的满地图瞎跑, 输赢早已不再是对半开的格局了 。
推荐阅读
- 公交车上常见扒窃手段有哪些,如何防盗?
- 臭袜子也是防蚊虫叮咬的好方法?
- 如何鉴别真假蜂蜜?
- 玫瑰烂根怎么办
- 郁金香花语
- 超凡蜘蛛侠是怎样炼成的?
- 丁香烧鸭脖怎么做 丁香烧鸭脖做法是什么
- 密码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 哪些儿童玩具,会是伤害孩子的隐形杀手?
- 【高考特辑】1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