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恐惧的纪念碑

人类在太空、甚至月球上可以肉眼看到长城的说法, 因杨利伟而终结 。 2003年10月, 他从太空返回后, 否定了这一神话 。 但长城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并未因此稍减, 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

恐惧的纪念碑
在中国历史中, 长城并非一直是崇高、正面的形象 。 自秦始皇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开始, 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文人墨客的笔下, 长城更多时候是边关战死、苦役征发的象征 。
以《饮马长城窟行》为题的诗作, 历史上竟然有几十首之多 。 从三国的曹丕、唐朝的李世民, 再到宋金时代的赵秉文, 基本调子都是三国陈琳的“君独不见长城下, 死人骸骨相撑柱” 。 实际上这些诗作的写作时代, 战乱发生在中原而非边塞 。
满清入关后, 以满蒙联姻和主动出击方式稳固边关, 从未修筑长城, 自然也看不上长城, 文治武功最盛的康熙乾隆就是典型 。
康熙有过“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而乾隆亦有“金墉迤逦倚山尖, 想象当时守备严 。 但拟天骄祛冒顿, 那知民怨萃蒙恬”的诗句 。
当然, 如此漫长的历史, 不可能没有夸赞长城抵御外敌功效的诗句, 譬如唐代边塞诗人褚载就有过“秦筑长城比铁军, 蕃戎不敢过临洮”之句 。 但相比将长城视为战乱和苛政象征的诗作, 它们不但量少, 而且并非流传广泛之作 。
自秦始皇后, 除唐、宋、清三朝未修筑长城外,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都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行为 。 甚至女真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后, 为防范蒙古等蛮族, 也在极北之地修造了长城 。
但万里长城终究未能避免五胡乱华、蒙古、女真入侵导致的神州陆沉, 惨痛历史影响到后人对它的观感 。 鲁迅在其《长城》一文中评价道:“其实, 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 胡人何尝挡得住 。 ”
到了近现代, 拥有枪炮利器的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 长城更失去了国防功用, 彻底成为无用的历史遗迹 。 此时, 长城开始为西方人所知, 并很快有了现存长城的相关著述, 对长城的考察和研究比中国人更为详细 。
虽然中国长城工程浩大, 但西方人对它的整体评价并不甚高, 认为它们在工程学上远不能与金字塔相比 。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长城最不客气, 但评价却最为准确:“中国在我们基督纪元之前两百年, 就建筑了长城, 但它并没有挡住鞑靼人的入侵 。 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 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 。 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 而不是卓越才智 。 ”
但是, 1930年代前后, 日本对中国显示出迫在眉睫的侵略野心, 被危亡感激发而起的民族情绪, 急切需要一个唤起大众的象征物, 千百年来作为国防工程的长城者才被重新关注 。
月球上能看到长城的说法, 也恰好由此时自海外传入, 1930年代初开始广泛流行 。 《胡适日记全编(1931-1937)》中就提到:“兄弟又见法国一本书上说, 假如人能到月亮里面去, 俯视地球上的建筑, 只有万里长城……”
1933年3月至5月, 中国军队依托明长城, 在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与来犯日军浴血奋战, 此战被称为“长城抗战” 。 1935年5月, 电影《风云儿女》上映, 片中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传诵全国, 歌词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完成了将长城提升为民族精神的提炼 。
由此, 长城从千百年来的恐惧纪念碑, 获得了与黄河、长江同等高度的民族图腾地位, 升华为万众团结一心、绝不屈服外辱的民族精神象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