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安慰剂效应涉及到主观认知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复杂交互 , 同时普遍存在的投桃报李心理机制 , 让患者不由自主地“讨好”殷切的治疗者 , 给评价真实的安慰剂效应带来巨大障碍 。 但脑成像技术的出现 , 以及对痛觉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 。 正在帮助我们理解 , 安慰剂是如何引发真实地镇痛效果的 。 这涉及到大脑自身分泌地一系列内源镇痛物质 , 如内啡肽、强啡肽和脑啡肽等 。 同时 , 当前的初步研究也发现 , 在涉及到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时 , 安慰剂效应最弱 。 这或许就是中药治疗糖尿病 , 一定要掺入现代药物的原因吧 。 因为 , 对于糖尿病 , 安慰剂效应不好用 。
是否使用安慰剂 , 如何使用安慰剂 , 取决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医疗传统 。 或许 , 有一天在针对某些特定的疾病时 , 医学界会谨慎地再次推荐安慰剂治疗法 , 尤其在抑郁症治疗的初期 。 数年前 , 针对全美医生的一个调查显示 , 许多医生承认他们会对病人使用安慰剂 , 尤其是当他们怀疑患者是疑病症时 , 更是如此(通常是维生素片 , 下次你去医院 , 医生给你开这个 , 九成的可能是他觉得你没什么毛病 。 ) 。 如果糖丸就能很好的缓解症状(患者自述的疼痛、疲惫等) , 那自然就不需要使用真实的药物 。 但这种做法 , 颇有争议 , 因为安慰剂效应对症状的掩盖 , 有可能耽误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预兆 。
一些研究者认为 , 每年药房出售的1/3药物 , 实际上可以使用糖丸安慰剂替代 , 这可以节省大笔医疗费用的同时让副作用降到最低 。 然而这其中蕴藏的风险以及伦理难题 , 恐怕永远也克服不了 。 在临床上推荐使用安慰剂 , 有一个跨不过去的伦理难题 , 在特定治疗而非实验的情况下 , 不告知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剂 , 就违背了病人的知情权 。 但是 , 安慰剂效应的微妙之处在于 , 病人必须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有特别效果的药物 , 而不是糖丸!一旦病人知晓服用的是糖丸 , 那就不太可能出现治疗效果 。 这个悖论 , 让那些试图将安慰剂效应引入临床实践的研究者 , 找不到两全之法 , 即诚实还要保住安慰剂效应 。
(作者:三思逍遥)
以上内容就是什么是安慰剂效应?的内容啦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你总是如此疲倦?
- 一位顶级高手的直言不讳:“K线”从不看阴阳,关键是看这“四要素”,看懂你就离赚钱不远了
- 为什么登雪山时禁止高声呼叫?
- 如何认识多头陷阱?多头陷阱的产生、制造和对付方法有什么?
- 为什么我们一见萌物就喜欢?
- 手指泡水后为什么会起皱?
- 股票中的追跌法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追?
- 便便为什么是棕色的?
- 痛经也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 股票反抽是什么意思?如何区别上涨是反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