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慰剂效应?】经历过惨痛教训的西方医学界 , 今天 , 在拥有有史以来最强悍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之后 , 欧美医学界对待治疗的态度依然是慎重的 。 以父母们最心忧难耐的小儿腹泻发烧这样的疾病为例 , 在欧美 , 医生会优先让家长 , 进行简单护理 , 注意观察 , 不会轻易进行任何治疗 , 除非真的需要 。 我们引进了现代医学的技术 , 但是看看医院里壮观的小儿集体输液的壮观景象(这不是用医院想赚钱就能解释的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你就明白我们离现代医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
微生物致病说的兴起 , 公共卫生的建立 ,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健康水平 。 犹如一场大戏 , 在临床治疗陷入最绝望地深渊时 , 生物医学的相关学科领域却在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病理学等 , 就是医学生学得最痛苦的医学基础课) ,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药物仿佛从天而降 , 它们里应外合地颠覆了传统医学 , 现代医学就此诞生!从此医学也像数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一样 , 可以跨越国家和文明的界限 , 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至少对地球上的人类而言 , 是这样的 。 目前 ,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迅猛发展 , 势不可挡 , 我们终于有一线微弱的希望 , 回答先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提出的关于生和死的终极问题 。
现代药物的研发已进入快车道 , 越来越多的疾病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而专业的急剧分化和分工 , 让许多医生遗忘了安慰剂效应或者不知道它到底有多么强大 。 曾经亲历治疗的虚无主义到治疗的乐观主义大变革的托马斯?刘易斯(内科医生、病理学家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在他知名的科普作品中说 , 由于过去的医学史过于黑暗 , 如今的医学教育倾向于忽略那段黑暗的历史 , 也是导致医学生们不把安慰剂效应当回事的原因之一 。
但总有些人对这种神秘难测 , 捉摸不定的效应着迷 。 1955年 , Beecher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 , 出版了一本书 , 《强大的安慰剂》 。 这本书 , 推动FDA做出规定 , 任何临床研究 , 在不违背伦理的情况下 , 一定要尽力排除安慰剂效应 , 以获得真实特定的疗效判断 。 现在 , 任何临床试验 , 如果安慰剂试验组没有出现相应的症状改善或“治愈” , 多数情况下 , 会被行家认定是作弊(篡改数据以便让药物看起来有效) 。 或者 , 这意味着试验设计有重大缺陷 , 比如两组病人情况相差过大 , 一组身强力壮一组老弱病残 。
现代医学飞速前进 , 医生和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达到史上空前的高度 。 研究者发现 , 这种社会环境 , 非但没有减弱安慰剂效应 , 反倒起到加成效果 。 当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 , 饱尝安慰剂效应的威力后(大多数新药在临床三期实验的时候 , 被发现没有真实的治疗作用) , 其中一些干脆转向研究安慰剂效应本身 。 他们试图探索 , 隐藏在安慰剂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 , 以及患者的身心是如何相互交互的?简言之 , 心想为何就能事成 。
要对安慰剂效应进行客观研究 , 并非易事 。 因为 , 患者一旦知晓他们吃的是安慰剂 , 这种强大的效应就会消失 , 并且这种效应的强度 , 明显地因人因病而异 。 研究中发现 , 医生的态度 , 负面的表情 , 语言表达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干扰 。 这倒是解释了 , 为何自古至今 , 从来不存在不自信的名医 。 这些早期的研究 , 虽然并没有让我们理解安慰剂效应的机制 , 但它们推动了双盲试验在临床研究中的广泛推广 。 如果医生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剂 , 就很容易露馅 , 妨碍安慰剂效应的出现 , 以至于得不到或严重干扰客观结果 。 更糟的是 , 还有可能出现反安慰剂效应 , 让病人的病情超乎寻常的恶化 。 为了尽可能屏蔽安慰剂效应 , 在临床试验中 , 不仅病人不能知道自己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 , 一线医生也同样不能知道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你总是如此疲倦?
- 一位顶级高手的直言不讳:“K线”从不看阴阳,关键是看这“四要素”,看懂你就离赚钱不远了
- 为什么登雪山时禁止高声呼叫?
- 如何认识多头陷阱?多头陷阱的产生、制造和对付方法有什么?
- 为什么我们一见萌物就喜欢?
- 手指泡水后为什么会起皱?
- 股票中的追跌法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追?
- 便便为什么是棕色的?
- 痛经也是病,痛起来真要命?
- 股票反抽是什么意思?如何区别上涨是反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