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秦中寄远上人 唐代:孟浩然 , 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 , 抒情 , 归隐
一丘常欲卧 , 三径苦无资 。
北土非吾愿 , 东林怀我师 。
黄金燃桂尽 , 壮志逐年衰 。
日夕凉风至 , 闻蝉但益悲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 , 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 , 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 , 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 , 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
注释
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 , 远是法号 。事迹未详 。
一丘:即一丘一壑 , 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 , 荆棘塞门 , 舍中有三径 , 不出 , 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 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 , 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 , 此听悲无极” 。
鉴赏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 , 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 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 , 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 , “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 , 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 , 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
“北土非吾愿” , 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 , 亦即京城长安 , 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 , 这里用以代替做官 , 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 , 诗人身在长安 , 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 , 一个“怀”字 , 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 , 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 , 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 , 用“北士”以对“东林” , 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 , 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 , 相得益彰 , 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 , 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 , 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 , 流畅自然 , 意似顺流而下 , 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 , 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
七句写“凉风” , 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 , 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凉风瑟瑟 , 蝉鸣嘶嘶 , 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 , 旅况艰难 , 官场失意 , 呼吁无门 , 所以会感到“益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