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茶器|景德镇名瓷茶器

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 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 。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

瓷器产品简介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 距今1800多年, 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 距今1600多年 。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以“白如玉,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 青花、玲珑、粉彩、色釉, 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 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 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 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 郑和七次下西洋, 携带了大量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瓷器, 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 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 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 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 。 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 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 扬名海外, 并由东非传及欧洲, 使中国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 名声大振, 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 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 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 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 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 满足海外需求 。 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 拥有商船百艘, 海员千余人, 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 去浙江采购绸缎, 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 深受欢迎 。 后来, 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 著有《陶瓷之路》一书, 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 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

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 。 景德镇四面环山, 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 。 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 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 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 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 。

溯源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真宗赵恒下旨, 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 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 。 随着宋室南渡, 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 景德镇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 在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 青花瓷), 并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单一品种 。 青白瓷釉色纯正, 青白淡雅, 明澈光润, 青中显白, 白中泛青, 胎体质坚细白, 温润如玉;器壁刻有花纹, 构图精巧;体薄透光, 在光照下可以从背面透见花纹;造型挺拔秀丽, 玲珑剔透 。 它一经问世, 就立即和当时中国其他名窑一争高下, 与北方的定窑、南方的龙泉窑等所生产的瓷器一起, 并称宋代六大瓷系, 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 。

到元代, 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 青花瓷茶具, 淡雅滋润, 不仅为国内所共珍, 而且还远销国外 。 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 均出现衰落的趋势, 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 。 至明代中期, 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 全国制瓷中心 。 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 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 产品造型小巧, 胎质细腻, 彩色鲜丽, 画意生动, 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 。 明代后期以来, 景德镇的城市范围和规模基本稳定, 两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密布各类瓷业建筑, 这里坯房、窑房密集, "陶舍重重", 构成景德镇的一大景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