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俗称树花 , 苔藓俗称青苔 , 国内外茶区均有分布 , 尤以阴湿衰老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 。 它们附生在茶树枝干上 , 吸取树体养分 , 影响植株新芽萌发 , 加速树势衰退 , 亦可以成为一些病虫害匿藏和越冬的场所 。
症状:地衣平铺在茶树枝干表面 , 多为青灰色 , 外观呈叶状、壳状或枝状 , 有的紧贴而难于剥离(图1) 。 苔藓附生于茶树枝干或叶片上 , 外观呈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图2) 。 被害茶树生势衰退 , 新芽抽生能力差 , 甚至枝干大部分或全部被其覆盖 , 致部分枝条枯死乃至全株死亡 。
图1 附生于树干上的地衣
图2 附生于树干上的苔藓
病原:在我国为害茶树的地衣已知有13种 , 其中以睫毛梅花地衣(Parmelia centrata Ach.)、树发地衣(Alectoria sp.)、[Anaptychia leucomela (L.) Mass.]和[Physcia caesia (Hoff.) Hanp.]4种为多见 。 地衣按其外观可分为叶状、壳状和枝状3类 。 叶状地衣形似叶片 , 平铺枝干上 , 有的边缘反卷 , 仅以假根附着枝干上 , 易于剥离;壳状地衣呈皮壳状 , 有的表面有文字状黑纹 , 以假根紧贴树皮上 , 多不易剥离;枝状地衣呈枝状 , 直立或下垂 。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 。 藻类具叶绿素 , 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部分供真菌繁育所需;真菌无叶绿素 , 不能制造有机物 , 但可从茶树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部分供给藻类 , 两者营共生生活 。 地衣以其本身分裂成碎片行营养繁殖为主 , 也有以藻类形成的芽孢子或以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等方式繁殖 。
茶树上的苔藓已知有22种 , 在我国江浙与安徽等茶区 , 以悬藓[Barbella pendula (Sull.) Fleisch]、中华木衣藓(Drummondia sinensis Mill)为当地优势种 。 苔藓是苔和藓两类低等植物的统称 , 多呈黄绿色 。 形似青苔状物为苔;呈毛发状丝状物为藓 。 它们无真正的根 , 以假根依附茶枝干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 也可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苔藓的有性繁殖体称配子体 , 呈茎叶状 , 内有配子囊 , 配子囊具柄和朔 。 朔有朔囊、朔盖和朔帽 。 朔囊产生孢子 。
发病规律:地衣、苔藓以营养体附着茶树枝干上越冬 。 翌春 , 当气温回升至10℃以上又开始生长 , 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繁殖蔓延 。 一般在5、6月温暖多湿季节生长最盛 , 夏季酷暑生长缓慢 , 秋季温湿适宜又复扩展 , 冬季低温生长停息并转入越冬 。 其发生跟树龄、树势、茶园地形、土质关系密切 。 通常10年生以上的衰老茶树受害重 , 并随着树龄的增加受害越重 。 凡管理粗放、采摘过度、病虫猖獗、土壤瘠薄、土质粘重、阴湿郁蔽的茶园受害重 。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 , 促进树势壮旺为主 , 喷药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茶树地衣与苔藓病】 (1)加强茶园管理 。 对衰老树应及时台刈更新 , 清除丛脚 , 随即喷药保护 。 对幼、壮龄茶树应适当疏除徒长枝、枯老枝 , 勤除杂草 , 适度采摘 , 善管肥水 , 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 , 促植株壮旺 , 提高抗性 。
(2)适时喷药保护 。 在地衣、苔藓盛发始期和秋冬停止采茶期间选喷50%敌菌丹或克菌丹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 , 1~2次 , 隔10天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