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描写春季百花盛放的诗有哪些?

【请问古代描写春季百花盛放的诗有哪些?】

请问古代描写春季百花盛放的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春诗 , 诗人和春天仿佛结下不解之缘 。历代诗人写了不少咏春的名章俊句 。唐代诗人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以喜悦的心情描绘出一幅早春气候: 日脚淡光红洒洒 , 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 , 日就长日辞长夜 。日光红洒 , 桂枝下的薄霜虽还没有消却 , 但温和的气息已排去严冬的寒冷 , 渐长的白昼已代替那漫漫的长夜 , 春天已经来了 。春景在诗人笔下更是绚丽多彩 , 杜甫《绝句》诗云: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春天丽日当空 , 春风送暖 , 草本滋生 , 花香鸟语 , 报春的头者――家燕从遥远的南方归来 , 泥喃于梁檐之下 。要说春天最美的特征是什么 , 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又隔数重水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里 , 诗人生动形象地用一个"绿"字来概括冬去春来 , 万物复苏的大千世界 , 用"绿"字来传递春的信息 , 不能不说是绝妙之笔 。王维《游春曲》说: 万树红边杏 ,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 照在绿波中 。杏花、春风、绿水自然成了春天最美的特征了 。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把春天和杏花联系在一起 , 更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咏春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一枝出墙的红杏 , 向人间报春来了 。从科学来说 , 春天的物候指标最好是什么呢?不少诗人喜欢以树木抽青来表示 , 正如宋代张栻《立春偶成》诗云: 律回岁晚冰霜少 , 春到人间草木知 。但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又不同 , 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表示春天的指标呢?看来 , 诗人推荐杨柳了 。杜甫《腊日》诗云: 白陵雪色还萱草 , 漏泄春光有柳条 。白居易《杨柳枝词》: 依依袅袅复青青 , 勾引春风无限情 。人们从丽日气息中 , 从花香鸟语中 , 从杨柳青青中感觉到春天到来 。但陈师道的《春怀示邻里》 , 对春天描写不限于山水花鸟 , 这首诗却写了小动物的活动: 断墙着雨蜗成字 , 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 , 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 , 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 , 只今容有未开花 。在雨后潮湿的断墙上 , 蜗牛留下的白色粘液 , 随着它弯弯曲曲的行迹 , 组成了像是篆体的文字;燕子占据连行脚僧也走了的百年老屋 , 在那里衔泥作巢 , 安下家来;蜘蛛殷勤地吐丝结网 , 张捕猎物 , 但蛛丝毕竟太细 , 一阵风来吹断了许多 , 需要重新修补 , 才能成网;四出采花的蜜蜂早晚两次嗡嗡成群地排成行列赶回蜂窠 。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注意的小动物 , 也是春天繁忙热闹景象的一部分 , 陈师道潜心观物 , 注意到了点缀春光的这些角落 , 说明他观察之细和状物之巧 。那么春天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呢?古代人们把立春(二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始日 , 而把立夏(五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的终日 。然而从气温来看 , 立春节气内 , 许多地区仍有低于零度的气温和飞雪漫天的天气 。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那是太早了 。如李白《塞下曲》就写道: 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在五月的天山冰雪未融 , 还没有春天的景色 。唐代张敬忠《边词》也写道: 五原春色旧未迟 ,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 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 二月还不见杨柳 , 等到河畔冰河解冻 , 长安已花落了 。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呢?原来我们感到气候的冷暖 , 并不是直接随太阳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的 , 而是随大地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而变化的 。从立春开始 , 大地差不多迟两个月才积累到足够的热量 。因此 , 最科学的分法 , 还是气候学上的分法 , 以温度为标准 , 以五日为一候 , 候平均气温在摄氏十度以下为冬 , 在二十二度以上为夏 , 在十和二十二度之间为春秋 。按照这个标准 , 再参照物候变化 , 就可以看出 , 地区不同 , 高低差异 , 春天到来就有早有迟 , 居留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福建、浙江的春季多开始于二月下旬 , 长江流域的春天开始于三月间 , 京津一带须待四月上旬才有春色 , 黑龙江的春天常常要到立夏前后 ,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4000米以上 , 南部4300米以上的高寒地方处于冰天雪地之中终年没有春色 。春天的脚步首先来到江南 , 唐朝诗人王湾的《江南意》一诗 , 以敏锐的感受 , 报导江南春来早的消息: 南国多新意 , 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 , 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 , 唯向此中偏 。诗中最后两句说 , 从来观察季节气象变化 , 只有在这里才如此清楚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别出新意 , 是诗中最动人的诗句 。残夜未尽 , 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 , 似乎是残夜带来光明 。"江春入旧年"是说春天的起步早 , 好像从旧年底就已开始 , 也就是说 , 未到新年 , 江南已先有春意了 。“海日生残废 , 江春入旧年”这两句 , 在唐代已成名句 。以至于唐代宰相 , 著名文学家张说 , 将这两句诗亲手写在办公的政事堂上 , 让朝内的其它读书人仔细观摩学习 。唐僖宗时的诗人郑谷 , 也写一首七绝诗:“一卷疏芜一百篇 , 名成来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 , —句能令万古传 。”诗的意思是:我这一卷诗中杂七杂八有诗百篇 , 现在虽然出了名 , 可也不敢忘了赖以成功的这些诗作 。可它仍怎么比得上佳句“海日生残夜” , 这一句就可以流传万古了 。诗中的“筌”是捕鱼用的竹器 , “忘筌”即指在捕得了鱼以后就忘了筌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忆江南》词 。虽说江南春好 , 但并非天天艳阳晴空 。春天是个天气多变的季节 , 特别是春末夏初的时候 , 江南气候更是阴晴不定 。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云: 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 闲花落地听无声 。"阖闾"即苏州城 , 相传为春秋吴王阖闾所建 。诗中"春寒阴复晴"正是概括了江南春天天气的特点 。这是冷暖气流在江南地区互相对峙的结果 。春天也是多雨季节 , 正如汪藻《春日》诗云: 一春略无十日晴 , 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 , 人影渡旁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 , 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 , 破梦午鸡啼一声 。田野碧绿 , 鸥鸟悠闲 , 桃花出篱笑 , 过午有鸡叫 , 但一春略无十日晴 , 处处浮云 , 春雨连绵 。春雨潇潇 , 春意盎然 。诗人们曾对春雨起了许多雅号 。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月桃花雨" , 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 , 春雨总是和春花联在一起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春雨 ,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诗人夜而不寐 , 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 , 从那淅淅沥沥的春雨 , 仿佛闻到大街小巷的杏花香 , 正写出春雨杏花之间的讯息 。春天雨水充沛 , 对春耕春种大有好处 ,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 冬耕之后 , 土埌里正缺水 , 一场春雨滋润大地 , 水分真象黄金一样宝贵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吟诵道: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 ,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宫城 。春雨仿佛很知时节 , 适时而来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农民抓紧这个宝贵时节 , 备耕积肥 , 耕翻土地 。李绅《古风》:"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籽 。"只有春播得好 , 才有秋天的收获季节 。多雾也是春天天气的一个特点 。唐代书法家张旭《山行留客》描写道: 山光物态弄春辉 ,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 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天在山中因为云雾水气很大 , 即使晴天也会把衣服沾湿 。春季在江南地区气旋很多 , 雷雨经常发生在内陆地区 , 而且雷雨出现最高峰不是在夏季而是在春季 , 白居易《闻雷》就写道: 瘴地风霜早 , 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 , 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 , 惊枯草木开 。…… 正月雷声始动 , 这雷声惊醒了蛰伏中昆虫 。当然 , 这雷声并不都是每年正月 , 而虫类也并不是真正被雷声所惊醒 。不过 , 惊蛰前后不谋而合地出现春雷却是事实 。春雷多是热雷雨 , 入春以后 , 气温回升 , 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 , 冷暖空气交锋 , 空气变得不稳定了 , 云中有强烈的上升下降气流 , 导致雷电现象产生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 , 地形多种多样 , 春光处处不一样 。在江南四季分配得比较均匀 , 有明显的春和、夏热、秋爽、冬寒的四时变化 。但是在云贵高原 , 湿润多雨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 , 四季不甚分明 。在华南无冬区时里 , 春季没有起点 , 秋季没有终点 , 并且干湿季节明显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作《二月榕叶》诗云: 宦情羁思共凄凄 , 春半如秋竟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 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意思是说 , 二月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 , 但在柳州的榕树 , 却于此时落叶最多 , 使人迷惑不解 , 这是春天还是秋天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去 , 唤取归来同往 。春无踪迹谁知 ,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 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清平乐?6?1晚春》词 , 这首词问得有趣 , 春归何处?答得也很妙 , 当黄鹂百啭 , 蔷薇影动之际 , 春光即将流逝了 。待到明年春暖花开 , 又是一个春色各异 , 绚丽多采的春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