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包粽子由什么演变而来 粽子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吗


端午节包粽子由什么演变而来 粽子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吗

文章插图
【端午节包粽子由什么演变而来 粽子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吗】1、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传说 , 公元前340年 ,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 , 面临亡国之痛 , 于五月五日 , 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 , 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 , 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 每到这一天 , 人们便用竹筒装米 , 投江祭奠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2、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 , 因水中含碱 ,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 煮熟 , 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
3、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 ,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 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 , 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 , 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4、宋朝时 , 已有“蜜饯粽” , 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5、元、明时期 , 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 , 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6、明、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 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明清两代 , 粽子成了吉祥食品 。相传 , 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 , 在赴考场前 , 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 , 样子细长很像毛笔 , 谐音“必中” , 为的是讨个口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