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茶道( 二 )


   《茶经》问世之后 , 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 , 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 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 , 宋代不再用釜煎茶 , 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 , 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 , 然后冲入茶碗 , 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 , 称为“点茶” 。 《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 。 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 。 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 , 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 , 尽管年代不同 , 流派不同 , 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 , 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 , 反映茶的“鲜香甘醇” , 绝非为表演而表演 。 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 , 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 , 甚至用松上雪 , 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 。 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 , 白云满盏花徘徊” 。 茶便煎好了 。 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 , 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 , 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 , 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 , 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 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 , 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茶道馆》 , 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 。 “俭”俭朴 , 返朴归真 , 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 , 祥和安定 , 和睦相处;“敬”尊敬 , 互敬互爱;“美”美好 , 提倡真善美 。 使修身养性 , 陶冶情操寓于茶道活动之中 。
    2.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 , 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 , 所以 ,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 , 不像日本茶有茶道 , 花有花道 , 香有香道 , 剑有剑道 , 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 。 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
    第一节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 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 , 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 , 例如 , 《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 , 广润色之 , 于是茶道大行 。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 , 以茶可雅志 。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 , 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 那么 , 什么是茶道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