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降的老王共有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四 )


然而 , 杨绛毕竟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 , 老王的死 , 促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 , “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谢意” , 可杨绛得到的却是“心上不安” 。这样的“不安” , 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 , 使她顿然了悟: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 , 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 , 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 。这也正是“几年过去了”之后 , 杨绛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的自省 。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 , 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幸运”呢?
其实 , 杨绛文中结语的“幸运的人” , 原先是“多吃多占的人” , 作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改动 , 是有她深层次的考虑 。这大概是杨绛所说的“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 。[3-4]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的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 , 以小见大 , 寓意深刻 。文章能通过对一些小事的的瓶颈叙说 , 描摹出一个人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 , 立起一个“人”的形象 。有意无意之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 , 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 同时也含蓄的提出了“关怀步行者”之一社会问题 。第二 , 文字质朴 , 语淡意浓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语言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神情 , 描写细腻而真实 , 感情真挚 。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的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 , 如春雨润物一般影响着读者 , 感染着读者 。[2]
作品评价
编辑
当代孙文辉:面对每一个不幸的人我们都有愧怍 , 只是杨绛首先把自己浸入愧怍之海中 , 用“隐者”的心态去思索 。能把自己的如此不幸化为幸运的人是慈爱宽容的 , 能用一颗温和的心去直面不幸而愧怍的人又是冷静高远的 。她的愧怍 , 是知识分子用人类眼光、人类情怀去舔舐我们曾经的创伤去面对我们苦难后的岁月 。这份愧怍 , 是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 , 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 , 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忏悔的时代树立的人类良知标杆 。[5]
作者简介
编辑

杨降的老王共有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文章插图
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 钱钟书夫人 , 本名杨季康 , 祖籍为江苏无锡 , 出生于北京 ,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 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 。1935——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留学英法 , 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1953年 , 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 , 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 , 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 剧本《弄假成真》 , 《称心如意》、《风絮》等 , 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