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降的老王共有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三 )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 。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 , 还是精神上 , 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可这样的“不幸者” , 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 , 与杨绛相识 。他们的相识 , 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 “他蹬” , “我坐” , 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 , 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每天清晨 , 老王抱着冰上三楼 , 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 冰价相等”;文革期间 , 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 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 “坚决不肯拿钱” ,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 , 不要钱 。” 老王之所以如此 ,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 , 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杨绛将他视为“熟人” , 愿意倾听他的“闲话”;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 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 , 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 。尽管有些时候 , “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 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 , 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 。也正是这样的温情 , 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 , 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
老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以劳力为生计的卑微之人 , 本真而质朴的天性使他对有知识的人 , 总怀有一种别样的敬仰之情 , 这样的敬仰没有一丝的功利色彩 , 它全然发自内心深处 。于是 , 老王才在行将就木之际 , 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来送给杨绛 。然而 , 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 而那“脚步声”踏响的又是老王另一个意义上的“不幸” 。如果说老王既往的“不幸” , 都是显性的话 , 那么这次老王所踏响的“不幸” , 却是隐性的 。其关键之处在于老王以自己简单的思维方式 , 将杨绛一家对他的同情心曲解为家人的亲情 。他实心实意地做着一切他自己以为该做的事 , 可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 , 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阶层 , 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那从天而降的相遇 , 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地与杨绛交流 , 可这样的交流也只能停滞在物与钱交换的表层 , 距离心的交流极远 。心的距离 , 是他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缩短的 。
后文写到杨绛的“幸运” , 不仅仅是指她与老王两人在物质上悬殊的比较 , 杨绛的“幸运”首先应该是在她们一家遭逢“不幸”的时候 , 遇到了老王这种“最老实”的人 。老王给予她一家的帮助 , 可谓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老王不懂得什么是“欺负” , “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 在老王的人生字典里 , 本就没有“欺负”二字 。老王只知道本分地做人 , 老实地做事 。尽管生活对他而言是不公平的 , 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安分守己 , 坚守自己的道德良心 。
虽然杨绛也有“不幸”:文革中被冲击 , 自己下放到干校;丈夫腿走不得路 , 还得自己烦请老王帮助送医院 。但这些在文章中只是一带而过 。因为杨绛写此文的真实用意 , 是想通过剖析自己与老王相识的点点滴滴 , 传达她对人生的别样体悟 , 所以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可能在这样的一篇短文中详尽地表述 。杨绛同情老王际遇的“不幸” , 也尽了自己的力量在经济上帮助老王 。在她看来 , 老王已经够可怜的了 , 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占老王的一丁点儿便宜了 。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份“清高” , 使她在对人和对事上都坚守着一种原则 , 那就是决不欠别人的情 。在她的心目中 , 老王与“别人”是等同的 。因此 , 她对老王的付出 , 总是物化为用金钱给予回报:老王给她家送冰 , 尽管老王说“车费减半” , 可她坚持不减;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 , “坚决不肯拿钱” , 可她“一定要给钱”;即使是老王在生命行将结束时 , 给她送去鸡蛋和香油 , 她还是“拿钱去侮辱他” 。它让人更多地感受到老人在写此文时的一种别样心境 , 意蕴深远 。杨绛没有能领悟老王的心思 。其实那个时候 , 她也无暇去领悟 , 因为 , 那时杨绛看到的老王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 “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 ,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出于一种本能 , 她“害怕得糊涂”了 , 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 。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 。我想 , 任何人对杨绛在这样一个特定时候的举止 , 都没有理由非议 。事情的结果 , 自然是老王无奈地接受了他最不愿意接受的“钱” 。从这一个细节中 , 不难看出当时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一种隔阂 。这样的隔阂 , 在文章中还有 , 那就是老王在最后一次去杨绛家的“十多天”后 , 杨绛与老王同院的老李的对话:“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 “呀 , 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从这段文字中 , 不难看出 , 与老王有着隔阂的还不仅仅是杨绛老人 , 即使是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着隔阂 , 虽然两类隔阂的意义有可能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