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东阳道中原文、作者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辛弃疾,所属类型:写景,抒情,愉快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见,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
销:消退
周遭:周围 。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
萧萧:马长声鸣叫 。
愁边:苦苦思索 。
剩有:尽有 。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 。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 。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 。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