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礼赞阅读答案秦汉


沙枣礼赞阅读答案秦汉

文章插图
银川湖滨西街的北面 , 昔日是一个“蒹葭苍苍”、水波粼粼的大湖 。银川二中就座落“在水一方” 。这里地势低洼 , 排水不畅 , 盐碱严重 , 特别是后操场 , 地面是一层锅巴状的白色碱花 , 人走在上面 , 还发出嘎巴嘎巴的响声 ,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 没有一棵树 。当时 , 本地教师很少 , 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外地支宁来的 , 还有从北京、上海等地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 。据二中“元老”、早在宁夏省工农速成中学(二中前身)就任教的秦鸿基老师等人回忆 , 二中大规模植树是从1959年或1960年开始的 。清明时节 , 师生们在教室前后、道路两旁和操场四周挖树坑 , 挖出的土倒在盐碱低洼之处 , 又从郊区用架子车拉来好黄土填在树坑里 。然后 , 栽上从苗木场运来的沙枣树苗和红柳树苗 。这两种树是西北特有的树种 , 具有抗干旱、耐盐碱、斗风沙的特点 。沙枣树又叫“银柳” , 小树苗枝干呈银白色 , 多刺 , 表面还附有许多细小柔软的鳞片 。树木由各班负责养护、领导督促、检查 。他们定期给树苗浇水;用竹竿或树枝绑在树苗的旁边 , 防止大风把小树刮倒 。就这样他们精心地养育着 , 竟想不到大部分的树苗奇迹般的成活了 。小树苗沐浴在阳光雨露中 。沙枣树吐出了白色的新芽 , 又很快长出椭圆形的银灰色的叶子 。叶子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蜡质 , 这是为适应环境 , 降低自身水分蒸发而特地长出的保护膜 。当黄叶飘零 , 严寒到来之时 , 各班又用麦草给小树穿上暖和的“冬衣” 。从此 , 每年校园都要补栽、新栽很多沙枣树 。沙枣树长高了 , 主枝的树皮变成了栗褐色 , 又长出了分枝 , 分枝却是银白色的 , 密密的新叶爬满了枝桠 。一份耕耘 , 一分收获 。两三年之后 , 最早栽的沙枣树在端午节前后开花了 。淡黄的小花 , 像金伞 , 像金铃 , 散发出扑鼻特有的香味 。有的老师还折上几枝 , 插到家里的瓶中 , 顿时香气溢满全屋 。金色的秋天 , 沙枣成熟 , 串串吊吊 , 大的似红枣 , 小的如花生米 , 金黄发亮 , 质沙味甜 。同时 , 各班还在各自的教室前挖花池 , 换土 , 种上向日葵、蓖麻、南瓜、葫芦和牵牛花等植物 , 用芦苇、竹竿或树枝做成篱笆 。一到夏、秋季节 , 你看吧!黄色的向日葵迎着朝阳笑着;紫色的、红色的牵牛花蔓延到屋顶;绿皮、橙红的南瓜挂在空中……这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经过二中广大师生自力更生、长期不懈的努力 , 校园绿树成荫 , 硕果累累 , “旧貌变新颜” , 加之学生们激情四射、活蹦乱跳的身影 , 到处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那个年代 , 物资匮乏、粮食定量 , 副食等凭票、证供应 , 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很好 。当时二中大部分人的工资只有六七元钱 , 担任班主任、早晚自习辅导没有一分钱的补助;顶替老师多上课 , 也没有报酬 。三年困难时期 , 有的老师营养不良 , 得了浮肿病 , 身上一按一个坑 , 但一直坚持上课 。那时上班不用签到 , 也没有人检查 , 但老师们都能自觉按时到校上课、辅导晚自习 , 按时开会(有时晚上还开会、学习) 。有的老师冬天还提前到校 , 生炉子、打开水 。不会骑自行车的老师步行到校办农场参加劳动、管理班级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的年代 , 有的老师还背着所谓的“家庭出身”、“个人历史问题”和“海外关系”的包袱 , 在历史政治运动中 , 经常挨整 , 深受其害 。有人开玩笑 , 说他们是“老运动员” 。但他们不向命运低头 , 顶住沉重的思想压力 , 像沙枣树一样 , 顽强的活着、工作着 。当时二中的主要领导有梁飞彪、张一哲、辛进和宋恒岳等同志 。他们尊重知识 , 爱惜人才 , 以身作则 , 清正廉洁 , 都是思想机敏、作风正派和工作积极的人 。这些领导都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 , 所以最能体谅教职工的疾苦 ,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2010年 , 我应邀参加二中一个职工儿子的婚礼 。富丽堂皇的婚礼大厅 , 满桌的美味佳肴;西装革履的新郎 , 洁白婚纱的新娘;宴席热烈的气氛 , 宾客洋溢的笑容 。这一切 , 引发了二中原党总支书记杨世卿同志对困难时期的回忆 , 其中讲了一件事 , 令笔者特别感动 。1960年 , 他从徐州师范学院毕业 , 被分配到二中 。到了冬天 , 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宋恒岳同志 , 看到他行李单薄 , 就想给他缝制一条褥子 。但当时买布要布票 , 而布票又很紧张 , 有的老师的衣服还打着补丁 。宋校长就和总务主任高呈祥同志商量 。高主任突然想到保管室有一个多年闲置不用的、布置会场的红色横幅 。于是 , 他们找来了棉花票 , 用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款买来棉花 , 请人缝了一条又大又厚的褥子 。这条特别的褥子 , 温暖了这位年轻教师的身体 , 也温暖了他的心 。只有这种温暖 , 才会有他五十年铭心刻骨的记忆;只有这样的领导 , 才能赢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至今 , 一些退休的老教师 , 说起当年的老领导 , 都交口称赞;对已去世的老书记、老校长十分怀念 。“金杯、银杯 , 不如群众的口碑”啊!“一年之计 ,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 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二中的领导和广大的教职工像沙枣树一样 , 深深地扎根于故乡、第二故乡的泥土之中 , 呕心沥血 , 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建设人才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他们来宁夏时还是满头青丝的年轻人 , 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有的教师不能回到他们的桑梓之地 , 却永远长眠在这片黄土地中了 。他们为宁夏的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 , 平凡而伟大 , 劳苦而功高 。有人幽默的评价这批知识分子是“物美价廉 , 经久耐用 。”沙枣树 , 我怀着深深的敬意 , 赞美你 , 赞美你不屈不挠的精神 , 赞美你默默无闻的奉献 , 赞美你朴实无华的风尚 。回忆是为了纪念 , 纪念是为了继承 。祝贺银川二中成立六十一甲子、春华而秋实 。回首往事 , 感慨万千;展望未来 , 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继承二中的光荣传统 , 发扬沙枣树精神 ,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