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两个“之”的意思都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之”的用法及意思概括如下:
一、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之”是什么意思?】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
推荐阅读
- <蓝色生死恋>秋天的童话国语版全集MP4格式下载地址
- “金谷二十四友”是?
- 北京犬的美容知识
- 引起犬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因以及症状
- 引发狗狗肛门腺炎的病因以及识别方法
- 香椿可以放到第二天再炒吗?
- 类似于[宇宙与人]的科教片还有哪些,在哪可以下载
- “人面疮”是什么玩意儿?我真的不敢百度……
- 香椿过了清明还能吃吗?
- oppo怎么刷机解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