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 。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的芒鼓舞、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 。
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 。《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 。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 。
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红河州的哈尼族人口69万人(2004年统计数据),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48.9%,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红河、绿春、元阳、金平县和建水县部分地区,自称和他称有“哈尼”、“糯比”、“糯美”、“奕车”、“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碧约”、“卡多”、“哈欧”、“西摩洛”、等十余种 。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源于居地名,或服饰、图腾及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哈尼族 。
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永源于古代的诸羌部落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成为“乌蛮”部落 。当时,滇南、滇东北的“乌蛮”部落,被成为“南中”、“三十七蛮部”,其中“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王弄”等七部多为“和蛮”(“和泥”),为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曾联合“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篡夺南诏政权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哈尼族的社会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基本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仍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 。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不同的方言和若干土语 。红河州哈尼族的语言属哈(尼)僾(尼)方言 。哈尼族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帮助创造了拼音文字 。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节,十月年称为“扎勒特”(“扎勒特”意即捏做糯米面团子),一般从阴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起,至申猴日止,历时6天 。农历五月欢度“苦扎扎”(即六月节),节日3-5天 。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区在“火把节”期间或农历四月底) 。
苗族
苗族是迁入自治州较晚的一个民族,人口25.3万(2004年统计数据),主要聚居于屏边、金平、河口、蒙自等县 。自称有“蒙”、“蒙豆”、“蒙细”等 。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 。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交往,许多苗族兼通汉语,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 。苗族居住的高山,一般水源不多,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玉米、荞子等旱地作物,然而地域广阔,草场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苗族除从事农耕外,还大量饲养黄牛、驮马 。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妇女的衣着更是多样 。妇女擅长纺织、绣花、蜡染、工艺精致、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广泛 。重大节日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行的“踩花山” 。
哈尼矻扎扎节
矻扎扎亦称“苦扎扎”,哈尼语为Kuq zaq zaq 。节日名 。是哈尼族的“四大”(干通通、矻扎扎、昂玛突、福思扎)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是祭“俄咀阿培” 。此节日活动与梯田栽插节令有关,是一次全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因而各地过节时间不尽一致 。按照传统习惯每年农历六月头一轮属鼠日开始过节,节期为三天 。节日头天,全村统一杀头牛或猪,肉按户平均分配,各家分别祭祖 。节日期间,互相走亲串戚,互送供品,祭献祖宗 。年轻人穿上节日盛装到村边磨秋场撵磨秋,打秋千,跳舞唱歌 。节日的第二、三天,各村寨的年轻人,组成撵磨秋队,个个都穿上最漂亮的节日盛装,逐村逐寨地撵磨秋 。每到一地又唱又跳,并表演打磨秋绝技,直到日落西山方返回,以此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兴旺,家家户户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
推荐阅读
- 彝族舞曲古筝难不难弹?它和茉莉芬芳那个难?
- 2013年云南省红河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试题答案--询--56358158
- 通天河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哪个更好玩
- 加拿大的红河学院怎么样?
- 云南红河建水建水古城好玩吗,云南建水古城景点怎么样
- 本溪红河谷漂流在哪
-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哈尼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彝族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 红河谷电影简介 红河谷电影简介是什么
- 山东临沂去云南红河蒙自地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