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税,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很多时候即便是买个东西,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交税,有人算过一个人一生究竟会交多少税,虽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但也的的确确说明了我们在交税的事实 。其实,古代人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是一样需要交税的,只不过,古人的税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税,他们又是怎么交税的呢?
文章插图
李渊和长孙皇后的离世,对李世民来说,感情上固然有丧亲之痛 。但从权力的角度,其实去掉了两个潜在的制约 。
自李渊去世那年(625年)起,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制度纷纷出台,包括‘折冲府’制、‘贞观律’、‘新礼’等等 。府兵制和贞观律前面介绍过,这里对另外一件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税收,作一点简单介绍 。
李渊时期,定下了‘租庸调制’这样一个交粮纳差的规矩 。它本质上是种人头税:男女老少,每年分别交多少粮食、布匹,出多少天的公差,都有固定的标准 。干完这些是不是就没事了呢?其它还有一些负担 。
第一种叫‘户税’ 。顾名思义,户税按户征收,收税的依据是家庭财产,说白了还是土地 。家里有多少亩好田、多少亩差田、多少亩枣园,按产值折算个总数,根据这个总数来定纳税的等级 。李渊那时候比较简单,就分了三级 。到李世民这时候,老百姓开垦田地、恢复生产,户数也慢慢增多 。贞观九年(635年),‘敕天下户立三等,未尽升降,置为九等’,嫌三等太粗,改为按九等征税 。具体税值,从四千文到五百文(一千文钱为一两银子),差不多现在一千多到一万多块钱,算是笔不大不小的开支 。
第二种叫‘义仓税’ 。义仓不是什么新东西,李渊时期叫‘社仓’,一般的称呼为‘常平仓’,就是国家物资储备库的意思 。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国家按保底价收购进来存着;歉收的时候,粮价上涨,国家再按保底价卖给大家,起到一个调节粮价、救济饥荒的作用 。历朝历代都有这个东西 。
文章插图
义仓的运转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国库出钱买,一种是老百姓每年交 。两种本质差不多,因为国库的钱也是老百姓手里收来的 。汉朝以国家买的多,隋唐则实行征收制 。
李渊时期的情况不太清楚,李世民上台后,义仓的建设就比较规范了 。起先提出这个事的是戴胄,他上了个报告,说现在国库空虚 。存的那点家当,只能够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要有个突发事件,政府就很被动 。建议把义仓给它普遍地建起来 。李世民看完报告批示说:这个事是好事,但不要把它搞成老百姓的负担,请有关部门好好议一议 。报告转到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组织人员研究一番,拟了个方案:‘亩纳二升 。贮之州县,以备凶年 。’一是随田地征收,相当于地税;二是税率为每亩地征两升,差不多两斤半粮食;三是全国铺开,各县市都要建立储备库 。
推荐阅读
- 那些年被除名的台风,为什么台风名字也会被除名
- 克烈部是蒙古人吗?
- 赠与房产要交税吗?
- 古人是怎么处置万恶的人贩子的?
- 公司房产要交税吗?
- 开发票地税局定额征收了企业所得税,还用不用在向国税局交税啊?报表怎么做???
- 四个月的宝宝吐泡泡是肺炎吗? 什么情况下宝宝也会吐泡泡
- 古人100岁称什么
- 猫也会有糖尿病
- 古代那些好听又文雅的名字 古人文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