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怎么计算 一公顷等于多少亩( 四 )


整个北方地区,从3000年前的商朝以来的气候是持续不断地朝着干旱方向发展,这极大地限制了北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西辽河、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本是农耕文明,因为气候转冷,到了两宋时期已经完全属于游牧区域,明清时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成了茫茫沙海 。而且水稻种植对水利、阳光的要求极高,随着气候逐渐转冷,北方水稻的种植逐渐退回到淮河以南,中原地区极少再见到水田 。同样意味着,3000年前可以一年种植两季粮食的地区,因为气候转冷到了近代可能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了 。
5000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产量不止100斤,怎么可能比南方亩产要差3倍以上?但这已经是比较靠谱的数据了,虽然史书上也有记载更高的记录,但那都是良田,就像现在袁老的超级杂交水稻已经亩产过千公斤了,而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到500公斤 。
其实不止是中国,当时全世界的亩产粮食比我国更低 。社科院相关学者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中提到:16世纪“每英亩16蒲式耳还是一个较为适中的估算,折合中国市制,相当于1市亩产55公斤 。”而同一时期,我国南北平均亩产粮食可以达到310斤,是英国人的两倍 。即便是现代,印度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250斤,只有我国的四分之一强,差不多和我国唐朝时期同一水平 。
唐朝因为筒车和曲辕犁的推广使用,太湖地区的水稻田均产达到了276斤,全国的水田均产预计不会地低于200斤 。到了南宋时期,占城稻得以在全国推广,太湖流域水稻的亩产相较唐朝时期几乎翻倍 。所以当时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时期,长江中游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从此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一带成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于是谚语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到了明清之际,两广地区的粮食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双季稻逐步开始普及,即便是五岭地区的山沟沟里,水稻种植业也是主要产业 。
唐朝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再次南移,南方的粮食对国家越来越重要 。然而北方的持续干旱造成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大幅度南移了数百公里,游牧民族对华夏的威胁远远超过了任何历史时候,在春秋战国之前不过是芥藓之疾,到了唐宋之后则是心腹大患 。这就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塞外的军事威胁太大,不得不定都北方守住长城防线,而经济重心又已经南移,帝国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 。京杭运河也就成了帝国的主动脉 。补给线过长,也使得中原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越来越陷于被动 。
这是稻田和旱田合计的平均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