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 )


20、⑺成年期(25~65岁):繁衍对停滞(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21、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
22、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
23、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失望(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4、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
25、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26、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
27、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