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安石为这事有了一番感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得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 , 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 不随以止也 , 然力不足者 , 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 而又不随以怠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 , 于人为可讥 ,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最奇特的景物往往在最艰险的地方 , 我们想要开开眼真的不容易 。想看的人不一定有那意志去;有意志去的人不一定有那能力去;有能力去的人终于没有被别人劝退 , 也没有害怕地势艰险 , 决心要去了 , 却可能也会因为没有充足的物资装备 , 而没办法去到 。
“所以反观现世 , 往往是须要意志、能力和外部客观条件都准备充分了 , 才能够成就大事 。那么我这次游山的收获就是:只要自己能够尽力了 , 不后悔就好 , 谁还能笑你吗?还有那座石碑 , 让我感受到 , 像这种因为时间太久字迹不能留存 , 导致后世讹传 , 却没人打算去弄清真相的事情还少吗?所以说 , 当今的学者 , 如果要援用资料 , 一定要深思而慎取才可以啊 。”
他没有像前人一样写景状物 , 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重点 , 所以一笔带过 。他只是回忆了游览时的经过 , 结构严丝合缝 , 脉络清晰 , 因事见理 , 这正切合了他以"所谓文者 , 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的观点 , 读来发人深省 , 也正是他文风的独特之所在 。
2 议论类散文
我们都知道 ,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因此政论文一定是占多数的 。王安石的政论文 , 观点鲜明 , 理论透彻 , 言辞犀利又朴素精练 , 且结构严谨 ,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性 。他的作品常常针砭时弊 , 反映社会矛盾 , 并且还能将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 主张“文道合一” 。
《游褒禅山记》作成后四年 , 王安石进京述职 , 也就是在那时 , 他作出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可能会有人发问 , 为什么这种“上书”也会放到散文里面呢?在这里要作个解释:当时散文的概念是广义的散文 , 除了诗歌以外 , 包括这种公文 , 都称作散文 。因为内容太长 , 为了防止各位“太长不看” , 在这里必须将主要内容总结成一句话:
“陛下 , 千万不能不改革呀!”
当时社会的人、财、物堆积 , 而人事制度却压抑了人才 , 阻碍生产力发展 , 因此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方今之急 , 在于人才而已” 。王安石指出了对于人才的“教之”(教育)、“养之”(培养)、“取之”(选拔)、“任之”(任用)之道 , 逐一论述人才与变法的关系 , 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在文中 , 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 , 指出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 ,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篇《万言书》 , 洋洋万言却无拖沓之感 , 洒洒千句却深刻清晰、严密精当 , 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奏疏中的精品 , 表现了王安石散文的成熟风格 , 同时也算是王安石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