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什么意思?


微言大义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i]微言,精微的言词;大义,奥妙的要义 。微言大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 。本文就《论语》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语句进行溯源,并非想要标新立异,目的是想要寻找《论语》所显现孔子的真正微言大义,这种微言大义不是从流上去找,而是要跨越两千多年来的各种诠释,回到孔子思想的本源 。我自从写作《每日论语》一书以来,核对了古今不少注解《论语》的著作,虽然感觉其中不乏真知硕见,促进了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传播,但是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深深地感到,实际上《论语》的精神只有一种,可后人分析出来却是无数种 。如果不加以统一和分析,则人心不古,后来人学习《论语》也莫衷一是 。现在,我的拙著《每日论语》虽然已经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这一些问题也已经都在书中提及,但是为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再进行综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推动儒学的传播 。在中国,诠释儒家经典从西汉王朝“独尊儒术”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一门专门学问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对立,主张通经致用,特别强调结合现实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古文经学,以刘歆为代表,以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为特色,反对今文经学的所谓“微言大义” 。从此就有古文、今文经学之争,持续到东汉,至东汉末,郑玄遍注群经,为诸儒所宗,官学乃废,争论方止 。魏晋时经学的特点是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称正始之音 。至南北朝,经学亦分为南学和北学,南学多受玄学、佛学的影响,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 。隋唐时,经学走向统一,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并形成义疏之学 。宋朝理学出现之后,“微言大义”几乎成为理学家阐释自己思想的基本方式,孔子所留下的并不多的语言成了微言大义的不可穷尽的源泉 。其中较有影响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 。其中诠释《论语》的代表性著作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元代经学继承宋儒传统 。明代经学衰微,惟有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行世 。明清之际经学复兴,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较为著名 。清中叶后今文经学复兴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更借今文经说“托古改制”行时一时 。康有为特别强调,在儒家孔孟的理论中,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通过口说心授密传下来的,亦即所谓的“微言大义”,它是儒家孔孟学说的精义所在 。但这种“微言大义”并不是所有读孔孟之书的人都能发现和理解的,而只有极少数真正把握了孔孟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发现、理解和发扬光大 。他认为,自己就属于这一种人,肩负着开发和实践儒家孔孟“微言大义”的历史重任 。他的大弟子梁启超解释“微言大义”之意是:“俟圣不惑在大义,因时变通在微言 。”所以他说:“苟能明孔子改制之微言大义,则周秦诸子谈道之是非出入,秦汉以来二千年之义理制度所本,从违之得失,以及外夷之治乱强弱,天人之故,皆能别白而昭晰之 。”他还进一步说:“圣人之意”是“圣人所未著之经,未传诸口说者也”,因此“圣人之意一层,犹待今日学者推补之 。”[ii]章太炎则治古文经,站在革命民主派立场驳斥维新派,是为经学尾声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借孔子的留言去诠释圣人的“微言大义”,不管他们的的目的如何,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孔子思想的流传,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官方意识形态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再加上儒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诠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就必然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必然在诠释经典的同时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因此这种“微言大义”显然在很多情况下越来越背离孔子的原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更有读书人把诠释经典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因此为了个人的目的,总要标新立异,这样才显露出自己的本事 。以这种目的去解经,去诠释“微言大义”,显然将更是个人瞎想臆测的产物,离孔子的原意就更远了 。今天,我们已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孔家店曾经被打倒一时 。后来更有“文化大革命”,孔老二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他老人家的留言更是被当成封建思想一扫而光 。甚至后来出了一个林彪,还要把孔老夫子拉出来,搞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 。由此可见,孔子近代以来的命运是不太好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走向清平,孔夫子也不受委屈了 。虽然不受委屈,但是也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去诠释孔子的“微言大义” 。我的《每日论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论语》的“微言大义”太多了,但是只要掌握了圣人的主体精神,《论语》中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并非难以理解 。本文综述《论语》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言语,超越两千年时空,深入到圣人的思想深处,去把握语句中的“微言大义”,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全面了解,敬请阅读《每日论语》 。同时限于作者水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