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中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中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 。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 。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 0 0 多年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 。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 。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 。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 。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红·黄·蓝·白·黑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 。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 。是中药中的珍品 。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 、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 。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 。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 。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4 8 0 年历史 。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 。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 。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症 。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 。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 。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 。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 。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 。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 。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 。“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 。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 。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 。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 。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 。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 。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 。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 。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 。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 。“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 。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 。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 。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 。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 。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 。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 。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 。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 。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 。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 。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 。“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 。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 。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