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楼 李商隐 翻译加鉴赏


夕阳楼 李商隐 翻译加鉴赏

文章插图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 。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课文理解一、《夕阳楼》第一句中“绕天愁”一词写体现了作者愁绪的什么特点?答:诗人胸际的愁云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 。愁绪反反复复,纠缠不休,无法排解 。或答:悠长与纷乱 。二、宋代诗人谢枋得评价诗的第三、四句时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 。‘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 。”请问你如何理解第三、四句所表达的意思?答: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 。让全诗达到凄惋入神的境界,体现出无限的诗意 。或答: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一种典型的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需要别人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同情自己的人也不再有了 。注解此诗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 。据自注可知,萧正在遂州 。夕阳楼是萧在郑州做刺史时所建 。商隐昔曾投靠萧澣,有知遇之谊,故称"所知" 。商隐此时当在荥阳,闻知交远谪,而独上夕阳楼,抚今追昔,乃有孤鸿零落,前程未卜之叹 。故虽有花明柳暗之景,却无秋高气爽之情,唯觉愁情绕天 。诗以孤鸿喻人,然所喻何人?前人解说不同 。或云自喻,或云喻萧 。胡世焱曰:"身世方自悠悠,而问孤鸿所向,不几于悲乎?'自'字宜玩味,我自如此,何问鸿为?感慨深矣 。"纪昀曰:"借孤鸿对写,映出自己,吞吐有致,但不免有做作态,觉不十分深厚耳 。"刘、余《集解》云:"三四巧于言情,不直言己之身世如悠悠孤鸿,而谓方将同情孤鸿之远去,忽悟己之身世亦复如彼 。是怜人者正须被怜,而竟不自知其可怜,亦无人复怜之也 。运思固极婉曲,言情亦极凄惋,然浑朴之气亦因之而斫削 。纪评虽稍苛,然眼力自非张氏之一味吹捧者可比 。"夕阳楼是当时郑州一处风光动人的景观,被称作郑州八景之一,其遗址在郑州市区老城西南的城墙角上,登上此楼,居高望远,可以欣赏到清新美丽的自然风景,也可以一览郑州城区的生活画卷,令人思绪悠悠 。李商隐曾经登临夕阳楼,并慨然题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留下了一段佳话 。李商隐是唐朝后期著名的诗人,他原籍河南沁阳,后来随父亲迁居到郑州地区的荥阳,他在《祭仲姊文》中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 。李商隐的文学造诣非常高妙,他的诗有着独特的味道,他善于运用典故,却不流于堆砌,构思新奇,色彩浓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浩瀚的唐诗中以缠绵悱恻的风格而为人历代传诵 。李商隐登临郑州夕阳楼题诗的时候,他尚未知名 。当时,他在郑州刺史萧浣的手下做幕僚,因为才华过人,深得萧浣的赏识,因此,他常常陪同萧浣游览郑州一带的风景名胜 。李商隐虽然身为幕僚,地位低下,但他心怀大志,忧国忧民 。唐朝大和七年,年方20岁的李商隐满怀心事,那天,他喝过几杯酒之后,就独自穿过郑州的大街小巷,十分郁闷地登上了夕阳楼,远眺自然风景,近观郑州城内来往奔忙的人流,想着自己宏图未展,而年华悄然流逝,李商隐不禁感慨万千,他挥笔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 。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这首诗后来成了吟咏郑州夕阳楼的名篇,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在夕阳楼题诗之后,到了唐朝开成二年,李商隐进京考中了进士,并逐渐以诗名闻于天下,于是,当时就有文人雅士刻此诗而立于郑州的夕阳楼前 。千余年来,夕阳楼历尽沧桑,几经倾颓,几经修复,楼以此诗而闻名,诗以此楼而传诵,成为一道动人的艺术风景,不仅留在了郑州的历史上,也留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中 。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 。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 。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 。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 。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 。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 。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 。谢枋得说 :“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 。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 。”(《叠山诗话》)这是深得诗人用意的独具只眼之评 。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