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原理详解 磁带原理( 二 )



20世纪50年代,RCA推出了一种复杂的“革命性”盒带,大小像袖珍书本一样,可以叠放起来,也可以换带 。不过,这些盒带成本过高,播放又不流畅,所以并不受青睐 。不过,以此为启发,许多公司都开始进行自己的便携式盒装磁带实验,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了 。

直到1963年,飞利浦公司的荷兰工程师劳德维克·奥登司发出了卡式磁带,它采用了只有人的手掌大小的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 。磁带双面都由塑料外壳包裹,可最大程度保护其中的数据,每一面可容纳30到45分钟的立体声音乐 。随后,1964年,飞利浦公司又生产出了可以自由录音的磁带录音机,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

从1964年到2004年左右的40年里,是卡式磁带最光辉的年代 。音质越来越好,存储量越来越高,而携带设备则越来越小 。

1965年,8声轨磁带诞生 。3年后,TDK的超级动态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带诞生 。

1970年,第一盘120分钟磁带诞生,即每一面可容纳60分钟的音频数据 。

1971年,Advent公司推出了201型磁带机——其搭载杜比B型降噪系统,磁带才被更加认真地用于录制音乐,为之后开始的高保真卡带和播放器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世纪80年代,以索尼Walkman系列为代表的便携式随身听出现,造就了磁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 。正是在这个时期,音乐磁带的销售开始取代密纹唱片,随身听一跃成为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 。

其实到了80年代末的高峰之后,由于CD的出现,磁带的市场就开始逐渐萎缩 。不过,对于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们来说,磁带所代表的春天则刚刚到来 。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生活开始变得丰富,中国人亟需更多的文化娱乐方式 。电视在那时候是个昂贵的物件,而且收到的台也少得可怜 。

而集合收音、录音、放音一体的双卡录音机则恰好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虽然价格也不便宜,但比电视机还是实惠多了,尤其是磁带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非常便于转录复制 。从街边的小伙子扛着的录音里闯出来的悠扬顿挫的港台流行乐,成为那个时代最能吸引人,最时髦的画面 。有的男女生彼此交换磁带,从音乐的精神共振开始,一步步走向全方位共振 。

当时国产收录机最著名的应该是江苏盐城燕舞电器的收录机了 。虽然比不上日本产品的结实耐操,不过仍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扛起了大江南北的一片天 。1993年,燕舞收录机销售额高达4.4个亿,这在当年就是个奇迹 。

我的幼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台双卡收录机的陪伴中慢慢成长的,我记得那时候自己还对着录音机背过不少儿歌,被我妈保存起来,成为几十年后重温的珍惜记忆 。而随着收录机的风靡,大批来自港台、日本的流行乐涌入中国,回荡在人们的耳边,随后,诞生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追星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