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枣梆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据传,因山东梁山一带百姓,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而来,所以梁山明清时期的地方戏,大都带有山西梆和陕西秦腔的韵味,托腔绵长,腔调高亢而豪放,服装道具也十分简单 。
到了1875年左右,山西遭受灾荒,有个戏曲职业班“十万班”来到鲁西南,分别在菏泽、郓城等地流动演出一年多 。于是,一些地方便聘山西职业艺人授艺,其中最早被聘为教师的山西艺人是潘朝绪 。
潘朝绪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 。他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等地正式收徒授业 。
潘朝绪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与本地的戏曲颇有相似之处,两地艺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结为知音,从而使梁山南部地方戏在原来基础上,融当地戏剧和山西上党地区梆子戏之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梁山梆,并活跃在鲁西南地区 。
后来,前几辈的艺人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本地剧种的精华,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风格,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因当时该戏所用乐器梆子皆用枣木制作,于是将该剧种正式定名为“梁山枣梆” 。
第一批枣梆艺人有珍珠帘、史文秀、樊武扎、庞石贵、侯福勤等,并在郓城县组成了第一个枣梆职业戏班,取名“义盛班” 。
自清代光绪年间建立第一个枣梆班社“义盛班”以来,郓城、鄄城、巨野等县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动聘师学艺,筹办科班 。后来,全区先后办起了郓城县吕公堂科班、唐店科班、樊庄科班、于庙科班和鄄城县苏楼科班等 。
这些科班培养了很多艺人,也涌现了一批名伶,如旦角吴凤珠,艺名“小板”、红脸樊自瑞,艺名“大鸡”、红脸樊欣贤,艺名“樊三”、司鼓李世魁、黑脸王新鼎,艺名“大金鸽”、小生梅新贺,艺名“小明”、小生刘富贵,艺名“如意”、小生邢德稳,艺名“连从”、旦角桂相连,艺名“狗旦”、旦角于恒久,“艺名五贝”、黑脸梁宝兴红脸、赵凤来、鼓师梁世友、樊作诗等 。
【枣梆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艺人吴凤珠除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导许多不同时代特点的剧目,共300多出 。吴凤珠最初以卖艺为生,但始终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完美,多年的卖艺生涯,使得他在唱腔和表演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
后来,吴凤珠于五神庙创办了一所枣梆戏剧学校,陆续招收了南旺、梁山、郓城等地的金星玉、孙登福、王广财、何枸、如印、张文会、李玉振、马登、李作亮等40多名学员 。
在吴凤珠的精心培养下,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地剧团的栋梁 。还成功地排演了《踩仙桥》、《蝴蝶杯》等精彩剧目,一年四季,走村串乡,几乎天天搭台演出,受到各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从此,枣梆走出家门,传到鲁西南、河北、河南等地 。
枣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