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的三点特质 事件营销最成功的案例( 二 )


比如,我最先想到的是,几年前的7.21北京大暴雨,当时有一条微博特别火,照片上是一个人把杜蕾斯套在了鞋子上,可以防止鞋子进水 。
也许你可能会想到这些:
24小时逃离北上广,新世相发起“免费送飞机票”活动,,鼓励都市白领给自己减负,去外面看看世界;百元哥 。还记得那个视频,也记得百元哥说的那一句“连一百块都不给我”;反手摸肚脐、水桶腰 。当时朋友圈很多人都在发照片秀优越;陈欧体 。记得那个广告片,还有陈欧的那句经典“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前段时间闪送借“我们是谁”漫画的热点,真人cos“我们是谁”,引发海量关注 。……不知你是否已经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 。对于任何一次成功的事件传播(不管是企业发起的,还是大众发起的),最终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往往只有两点:
(1)视觉化的传播源,比如杜蕾斯套鞋的照片、百元哥的视频片段;
(2)脱口而出的主题句,比如“24小时逃离北上广”、“我为自己代言” 。
这并不特殊,也并非巧合,而是传播的基本原理 。想想看,那些我们熟知的品牌,是不是也是在以这种方式被我们熟记着:
唯品会的“粉红配送车、包装盒”,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王老吉的“红罐”,怕上火喝王老吉;脑白金的“跳舞的卡通老年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以这两点为启发,我认为在正式开始启动一个事件营销之前,至少需要准备如下三件事儿:

    反差感十足的事件;可视觉化的传播源;内置记忆点的主题句 。
现在,我们可以先用这三条来简单回顾一下“杜蕾斯套鞋”的经典案例 。
反差感十足的事件:7.21北京大暴雨,有人发了一条微博,用杜蕾斯套在鞋上,就不用担心进水了 。营造了非常强烈的反差感——“哇,原来避孕套还可以这么用,我怎么没想到?人才人才”;可视觉化的传播源:无从获知是否“摆拍”,总之传播源非常简单,就是一张杜蕾斯套鞋的照片,也为这个事件提供了有力的视觉化证据 。坦白讲,即便是N年后只重现这张照片,大部分人还是能联想起这件事来;内置记忆点的主题句:当大家在社交平台谈论起这件事的时候,聊天内容通常都会包含“杜蕾斯套鞋”这个核心短语,简单几个字就说清了这件事,既方便记忆又容易传播 。一、事件本身要制造反差感 病毒传播的本质是依附社交关系无限延展的二次传播 。其实我们日常遇到的绝大多数事件,都不足以触发我们的分享行为,换句话说,它们还远远没达到让我们主动分享的阈值 。
为什么?
缺乏反差感是重要的原因 。人类无感于日常所见,但却对反常的信息特别敏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