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青岛秦先生的女儿正在读初三,据他回忆,小丽平时学习很认真,也许是要考试的缘故,她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
事发当天,小丽偶尔打开电脑玩游戏,出于对学习的考虑,秦先生严厉地批评了她浪费时间 。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是,她居然选择死亡来回击父亲,一口喝下半瓶农药,最终抢救无效,未能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
这种因家长批评导致孩子走向极端的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 。
孩子心理脆弱、敏感是一方面,很多时候也跟家长批评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有关 。

每当孩子犯错了,作为家长常常被愤怒、失望、焦虑等情绪所裹挟,批评孩子起来口不择言,更谈不上注重方式方法 。
“你长脑子了吗?忘带课本,你怎么不忘了吃饭啊!”
“你是什么闯祸精吗?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殊不知,这种狂风骤雨式的语言“敲打”,就像一场暴力,打碎的是孩子的心 。
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容易自卑、玻璃心、甚至产生情感障碍 。

一、什么才是正确而深刻的批评教育?

好的批评,应该是启发、引导、唤醒 。
重要的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心灵,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与反省,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
否则,孩子的错误行为还是会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4颗糖的故事,点醒了很多不懂批评的家长: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到校长办公室去 。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早他一步到了 。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
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体现了批评的艺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