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4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二 )


用温和的力量,在保护孩子自尊与脆弱心灵的同时,唤醒了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

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这个故事,揭示了批评孩子时,应该注意的5个重要内容:
1.调查后再评判
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孩子主观刻意为之,有时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态度问题,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动机······
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大盆水洒得到处都是,但其实他只是想悄悄倒水给妈妈洗脚 。
这就要求家长在批评孩子前先冷静下来,调查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评判,并且给孩子解释、申诉的机会 。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调查清楚事情原委后才与学生沟通对话 。
这样才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家长跟孩子对话时更有针对性,孩子也会更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批评 。
否则,如果家长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猜测、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横加指责,很可能会误伤了孩子,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造成亲子间隔阂 。

2.注意时间和场合
古训有云:“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
这其中,家长最容易犯的就是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孩子,大街上、学校里、亲朋好友面前、老师的办公室里 。
孩子再小,也在时时刻刻努力维护那颗小小的自尊心 。
当众批评孩子,孩子会感觉没有面子,心里想的只是赶紧逃离这个让人窘迫的情境,产生的更多是对父母的厌烦和逆反心理,无法真正听进父母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这种情况下的批评,对孩子与家长都有害无益 。
故事中,当陶行知看到男孩扔石块砸人时,为什么没有立即批评那个孩子,而是让他单独去办公室找他呢?正因为陶行知深谙此道理 。
作为孩子最爱的父母,更不要轻易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 。

3.尊重孩子,注意语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孩子时,特别要注意语言 。
威胁、恐吓、嘲讽、侮辱性的语言,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破坏安全感,他们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无尽的自卑与恐慌里 。

家长跟孩子对话时,应对事不对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 。
语气诚恳、平和,单纯讨论事件本身,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没用”“蠢、笨”等 。

4. 语言简洁、点到为止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待男孩接过4颗糖,陶行知也结束了这场充满智慧的批评教育 。
反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批评孩子时唠唠叨叨、说不到重点上,还爱扯东扯西、翻旧账,难怪孩子不喜欢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