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的哲理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 二 )


日晷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 , 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 , 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 , 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 , 称“小时” 。
(2)刻
大约西周之前 , 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 , 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 , 则1刻等于14分24秒 。
现在 , 人们将1个小时分为4刻 , 1刻就是15分钟 , 与此十分接近 。“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
到了汉代 , 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 , 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 , 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 , 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 , “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 , 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
明末清初 , 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 , 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 , 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 , 不好计算 , 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 , 每个时辰八刻 , 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 , 如 , 《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 , 夜观乾象 , 正萟宝香 , 只闻得九霄鹤唳 , 却是天差仙使 , 捧玉帝金旨一道 , 着他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 , 也就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 , 此时开刀问斩 , 按阴阳家说法 , 此刻阳气最盛 , 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 , 罪大恶极的犯人 , 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 , 以示严惩 。罪刑轻者 , 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 , 让其有鬼做 。所以 , “午时三刻 , 梦斩泾河老龙” , 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
(3)其他时间单位
还有很多表示时间的名称 , 而且它们都有确定的时间长度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你知道这里的“须臾”是多久呢?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道:“三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间 。”“弹指一挥”到底是多长时间?源于佛教的说法: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 一须臾有二十罗预 , 一罗预分二十弹指 , 一弹指再分二十瞬 , 而二十念为一瞬 , 一刹那为一念 。
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单位 , 它们的时间长度为:一须臾=2880秒;一罗预=144秒;一弹指=7.2秒;一瞬=0.36秒;一念=一刹那=0.018秒 。——你有没有感叹古人的精细和敏感 。由此可见“须臾”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一节课”的时间 。而毛泽东词中的“弹指一挥间”却是“三十八年” , 属诗意的夸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