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出宽容和睦的外交家风采的方面还是说明了他智慧的来源就是实践 。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苦劝,坚持要给二弟关羽报仇,以致夷陵大败,身死白帝城 。
蜀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各路豪强又先后起兵叛乱,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非但如此,叛军还煽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机叛乱 。
为了安定蜀国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叛乱 。南王孟获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影响甚广 。
为了能使孟获从内心诚服,诸葛亮又一次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 。
为后来的以夷制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
出色的外交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外交风采也是占了很大的篇幅的,也是本书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概括主要事迹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体现事例】如“舌战群儒”,《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道,诸葛亮于赤壁之战前夕,到柴桑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抵御曹操 。
同孙权麾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文人儒士发生激烈口舌交锋 。诸葛亮言辞犀利,“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
此一情节为古今戏曲影视作品所渲染,成为烘托诸葛亮个人智慧的重要片断 。这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在外交上的风采 。
但如曹操取得荆州南下时,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 。
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 。
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
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
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 。
文章插图
劳心劳智的诸葛亮
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的政治抱负,在书中很早就被作者铺垫好了 。如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 。
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经常交流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耕种 。
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 。
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 。《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也提到过:“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 。”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