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英国女子花20年吃遍中国!还教外国人煮四川菜,网友:这比我还懂( 二 )



长大后 , 扶霞是剑桥文学系学霸 , 在电视台里当新闻编辑 , 看上去和美食没有半点关系 。
但是非常巧合 , 她负责亚太地区的工作 。 朝夕相对下 , 她对中国越发感兴趣 。
那里的美食、人文、风情 , 仿佛都在召唤扶霞——不如去一趟中国吧!

扶霞一心想体验中国美食 , 谁知道第一餐就差点把她劝退 。
1992年 , 扶霞第一次来到中国香港旅游 。
接风的朋友带她吃的 , 居然是长年雄踞外国人“美食黑名单”的皮蛋!
鸡蛋本该如婴儿肌肤般滑嫩 , 皮蛋看上去却黑乎乎 , 还有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 。
即使扶霞尝遍各国美食 , 也被难倒:“那两瓣皮蛋像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 。 ”

不过 , 她与中国菜的情缘 , 并没有被一颗皮蛋切断 。
第二年 , 扶霞再次来到中国 , 这次她的目的地是四川成都 。
在美食之都 , 皮蛋的阴霾一扫而空 , 中国菜的神秘面纱也揭开了 。
麻婆豆腐、凉拌鸡、豆瓣鱼、担担面 , 每一道菜都是味蕾的盛宴 。

就算回到英国后 , 川菜的色香味俱全还是让扶霞久久不能忘怀 。
她为了更好理解中国文化 , 还专门学习中文 。
1994年 , 她申请奖学金来到四川大学留学 , 回到魂牵梦萦的四川 , 目的就是和中国菜 , 再续前缘 。

扶霞报班了当地的烹饪学校 , 她那满腔热情连校长都觉得不可思议 。
他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主动报名学习中国菜 , 扶霞是第一个外国人学生 。
扶霞从拿刀、颠勺、抛锅等基本功学起 。她骑着单车穿过街头巷子 , 路边摊、老餐厅、苍蝇小馆 , 只要有灶头 , 就是她学习地道中国菜的课堂 。

她吃遍街头 , 所有从未见过的菜式都毫不犹豫放进嘴巴里品尝 。
她把游历都记到笔记本上 , 写下自己的菜谱、秘方和故事 。
她发现川菜不只有辣 , 中国人也不是什么都吃 , 他们有着万花筒般的调味、显微镜般的挑剔 。

在中国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 , 扶霞全然地感受中国美食的魅力 。
还帮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 , 取自音译 , 叫邓扶霞 。

留学结束回到英国后 , 扶霞迫不及待做川菜给各位朋友尝试 。
试过她的菜的朋友们都是一致好评 , 他们感叹原来中国菜里还有口味多样的川菜 。
这时候扶霞才意识到 , 这里没有正宗的川菜馆 , 没有系统的川菜谱 。
让扶霞心生向往的川菜竟然在英国没有知名度 。



所以 , 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扶霞的脑海里萌芽 。
她要继续研究中国菜 , 继而让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菜 。
扶霞成为一名美食作家 , 推出了《川菜食谱》、《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等5本英语美食书籍 , 4次获得詹姆斯·比尔德奖烹饪写作大奖 。
她的文字简单风趣 , 图文并茂 , 绘声绘色地把特色中国菜介绍给西方世界 。
中国网友看完狂赞:我想给扶霞发成都户口!
扶霞就像一位中国菜“传教士” 。
很多对中国菜一知半解的外国人 , 在读完她的书后 , 渐渐都有了新的认识 。
“现在川菜变得受欢迎 , 他们都想多了解中国菜 。 ”扶霞说 。

中国菜没有很神秘 , 也没有很奇怪 。
我们会选择新鲜的食材 , 调制各种风味 , 酸甜鲜辣咸香 。
也不是外国人认为的什么都吃的刻板印象 , 我们会因地因时制宜 , 美味且健康养生 。
每一道中国菜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 , 是人文风情的结晶 。

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传统 , 融合创新 , 生生不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