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青|大学生姐弟回江心洲种菜7年,“这道选择题做对了”( 二 )


对大白菜、辣椒、茄子等各种常见蔬菜的特性,余青青如数家珍 。“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就靠这几年,我爸带一带,自己看书,也请专家到基地来教 。”余青青说 。
在蔬菜基地的前4年,余青青每年都要花钱从外地请种菜师傅,有时候一来就是几个月 。“基本上每年两位,4年请了8位专家,一个师傅有一个师傅的特长,我一边学,一边从实践中再摸索 。”余青青说,现在的金铜蔬菜基地是集众家之长 。
和姐姐不同,余永斌对种菜并没有太多的研究 。虽然农忙时也会帮着下地,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销售 。
余永斌在武汉读大学,专业是机械工程 。“现在开车算是有一点专业对口 。”余永斌笑着说 。站在一旁的姐姐补充:“翻地时他还要开旋耕机,很在行 。”
有态度的年轻人
毕业后,余青青在广东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余永斌在安徽合肥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 。两个人2014年10月决定回乡种菜时,都已在各自的城市站稳了脚跟,有了不错的收入 。
“我爸以前做点蔬菜生意,后来觉得还是回老家自己种划算,就回来包地搞蔬菜种植 。”余青青说,2014年国庆节前后,家里人一起商量了一下,她和弟弟决定回来一起干 。
“我们俩都不纠结,不管在城市还是回农村,有正事就行,而且我们都觉得农业未来发展前景很好 。”余青青说,父母也很开明,尊重他们的意见 。
余青青的父亲——57岁的余正样,15岁出门打工,在安庆、芜湖、南京等地拉过煤、卖过菜 。对于家里好不容易培养的两个大学生回来种菜这件事,他觉得很正常 。余正样说,孩子们学的专业虽然不是蔬菜种植,但经过大学的培养,眼界、思路都不一样,对蔬菜基地的发展很有帮助 。
现在金铜蔬菜基地一共流转了300多亩地,建设了230多个蔬菜大棚,还有40多亩桃园和一些露天的菜地 。
余青青和余永斌都已结婚,他们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事业 。蔬菜基地主要由姐弟俩和他们的父母管理 。在姐弟俩看来,如今,一家人在一起奋斗的生活很好,蔬菜基地也蒸蒸日上,当年决定回乡的这道选择题是做对了 。
蔬菜需水量大,基地刚开始时全部靠人工灌溉,难免浇灌不均匀,菜苗成活率没有保障 。在姐弟俩的坚持下,蔬菜基地开始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
枞阳县供电公司城郊中心供电所用电管理员钱磊,见证了基地从人工到智能化的过程 。“这个需要一次性做出比较大的投入,很多人舍不得,他们姐弟很有远见 。”2019年,蔬菜基地投入30多万元对农场进行电气智能化改造,升级智慧电气化大棚,添置了电滴灌、自动温控系统等,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
种了7年的蔬菜,最难“伺候”、最难种好的菜是什么?姐弟俩的答案让我很惊讶 。“就是最常见的大白菜,越普通越难种好 。”余永斌说,就像厨师,西红柿炒蛋很常见,但真正做到好吃还是要点真功夫 。
【余青青|大学生姐弟回江心洲种菜7年,“这道选择题做对了”】采访结束时,我提议给姐弟俩拍张合影,他们把背景选在稍显单调的育秧大棚里,“每一棵菜都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 。”余青青说 。(采访人员陈尚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