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安徽固镇:科技赋能好粮油 从吃饱到吃好

同一种食物原材料,到底有多少种吃法?对于不同的中国人来说,有着成百上千个答案,就拿大豆来说,它可以成为豆腐,也可以成为豆浆,更可以成为形态各异的豆制品被端上餐桌。
在皖北平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有一群人爱“吃”,也爱琢磨“吃”。他们把花生从“红皮”琢磨成“黑皮”,与传统红皮花生相比,黑花生在吃法上并没有不同,但营养价值却高出很多;他们琢磨出大豆的新吃法,研制出宛如硬币大小的濠城豆饼,有韧劲不易碎,成为当地食客餐桌上的宠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固镇县的食品企业也在不断琢磨出新花样,要让人吃得饱,更要让人吃得好,吃出更多新花样。
产学联手,豆制品做成大产业
以往的豆制品作坊往往都是“小、散、弱”的个体化加工,但在蚌埠市固镇县,有着一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豆制品大型加工厂——安徽红花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红花食品”)。目前,由红花食品生产制作的豆皮、腐竹、云丝等豆制品,已经成为海底捞、呷哺呷哺、小龙坎等国内知名餐饮连锁店的畅销产品。
【 豆制品|安徽固镇:科技赋能好粮油 从吃饱到吃好】
豆制品|安徽固镇:科技赋能好粮油 从吃饱到吃好
文章插图

车间生产线上的腐竹。人民网 王晓飞摄
小小一张豆皮,看似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真有必要改变以往手工生产模式吗?红花食品总经理王泽民认为,要想让人吃得好,每一步都要尽量做到“科学”。
确保原料品质是制作优质豆制品第一步。王泽民介绍,为了实现豆制品原料的标准化,红花食品确实费了一番心思,“我们给农民提供豆种、提供肥料,还指导他们进行种植。”
为何要费这么大周折?早年间,刚来到固镇的红花食品发现,当地农民种植的大豆品种五花八门、品质参差不齐。
思来想去,红花食品干脆在固镇县濠城镇与南京农业大学联手开辟了一块大豆育种选种实验基地,将优质豆种放在公司承包的基地里种植。“农民看到我们的豆种产量高、豆质好,自然愿意接受我们的豆种。”王泽民介绍,经过几年努力,如今公司从种植基地和当地农户处收购的大豆,已经占到公司原料的70%以上。

豆制品|安徽固镇:科技赋能好粮油 从吃饱到吃好
文章插图

腐竹、云丝、豆皮等豆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人民网 张俊摄
如今的红花食品,已经拥有了5000亩大豆种植基地,依托红花食品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了固镇县6个种植合作社、26户家庭农场种植大豆,各类豆制品年产量可达到2000吨,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
除了严把种植关和收购关,红花食品还在固镇县有关部门牵线下与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展开合作,对车间豆制品生产流水线进行升级,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手工生产模式。“在与高校合作后,我们的生产成本下降了近10%,各类豆制品的品控更稳定了。”
目前,红花食品一改以往以批发市场为主的销售模式,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以大客户为主的销售渠道,王泽民说:“我们的产品品质提升了,品控稳定了,大客户自然就来了,我们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就提升了。”
科技赋能,“老爷车”变身“高精尖”
安徽中粮油脂是固镇经济开发区的一家老牌企业,已有20年的历史。
“刚来的时候,整个厂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老态龙钟’,设备老化、厂区老旧,就像一个油脂加工作坊。”安徽中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平用比喻来介绍当年的厂区——“就好比一辆开了十多年的老爷车,是边维修边行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