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萝卜|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三十五、吕姨家的面
面食 , 是我们这个省份的强项 。 但是 , 实话实说 , 山西的面 , 花样儿很多 , 而相对于南方的面来说 , 浇头却不算丰富 。
吕姨家的面 , 就是最普通的刀切面 , 只是非常有筋道、有麦香味儿——难得的是那炸酱:地道的老北京炸酱 , 和山西本地的炸酱很不同 。 吕姨做炸酱 , 非常用心 , 偏肥的肉丁 , 大小切得极其均匀 , 酱用两种 , 三分之二的黄酱加三分之一的甜面酱 , 比例非常合适 , 既不很甜 , 又恰如其分地中和了黄酱的过咸 。 当然 , 吕姨也舍得用油 , 酱炸得足够火候 , 十分透彻 , 油汪汪一碗 , 略带焦香 。 菜码不算丰富 , 但在那个年月 , 也算齐全——黄瓜丝、水萝卜丝、焯过水的绿豆芽;冬天没有黄瓜、水萝卜 , 就改成细细的白萝卜丝、碎碎的雪里蕻末 , 等等 。 通常 , 我们每个人 , 都可以一口气吃两大碗 。 太香了呀 。 只是 , 这一顿饭吃完 , 一家人一个月供应的白面 , 恐怕就下去一多半了 。
但是吕姨、万叔叔 , 从来没有不舍得 。 能让他们心疼的女儿开心 , 哪怕只是片刻 , 他们也觉得安慰 。 他们实在希望能营造一个“盛宴不散”的幻象啊 。 我们这一群孩子 , 热热闹闹地来 , 热热闹闹地吃 , 热热闹闹地聚 , 也从来没想过他们操持这一顿一顿待客饭的不易 。
那时 , 常来万家的年轻人 , 除了我 , 还有琳姐的兵团战友 , 也是她的同班同学家彤 。 当年 , 她俩一起报名去了内蒙古 , 后来 , 家彤病退回城 , 但她和琳姐始终是最好的闺蜜 。 此外 , 还有她的两三个中学时期的好友 , 以及吕姨当年在北京的同事的侄子 , 一个在我们省份插队的北京知青 。 那时 , 这个北插 , 已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 因此 , 吕姨格外怜惜他 , 只要他一来 , 必定倾其所有 , 来款待这个急需营养和温情的孩子 。
再贫瘠、严酷的岁月 , 青春也是顽强和美丽的 。 这种青春的聚会 , 有着特殊的魅力 , 当我们彼此向别人袒露出自己的伤口 , 自己的疼痛时 , 就是一种疗救的方式 , 一种从现实出逃的瞬间 。 何况 , 我们还真有逃处 , 那就是书 。 我们都爱书 。 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 , 就是我们的至爱 。 当然 , 也有爱画、爱音乐的 。 我们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识出这些同类 , 那是我们的江湖 。
如今 , 万叔叔和吕姨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 我回想从前 , 回想那个仅仅两居室的单元房 , 仍然涌动起柔情 。 那曾是我们的方舟 , 我们的乐园 , 我们心灵的密室 。 而万叔叔 , 则是这密室里的一盏灯 。
【水萝卜|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琳姐最终还是走在了万叔叔和吕姨的前面 , 幼年丧父的万叔叔 , 在晚年 , 又经历了丧女的大悲痛 。

    推荐阅读